影子三鹿频现市场 “毒素”无孔不入
影子三鹿频现市场 “毒素”无孔不入 MBAChina 编者按/ 三鹿不存在了,但产品犹在。这是让市场最恐慌的地方。三聚氰胺对中国内资奶粉企业的影响有目共睹,整个山河几乎拱手让给了外资奶粉,消费者承担的则是外资“垄断”的产品高价。至今,政府和企业对2008年查处的毒奶粉数量和流向依然讳莫如深,如果毒奶粉的幽灵持续存在,市场的全面恢复和消费者信心的重建就不可预期。
本报记者 叶文添 上海报道
中国乳业尚未从三聚氰胺的阴霾中走出之时,又再次受到重撞。
2009年底,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被曝违规使用库存的三聚氰胺奶粉之后,丑闻依然不断。此后,陕西渭南乐康乳业、陕西金桥乳粉、山东“绿赛尔”乳业等企业相继被查出其产品三聚氰胺超标,更有业内人士直言,这只是冰山一角。
这些奶粉缘何被厂家悄然隐藏,而当年声势浩大的查处行动又为何未能清理这些死角?真相面前迷雾重重。
销毁全凭自觉
导火线是被查处的上海熊猫乳业。
这是三聚氰胺风潮过后第一家被发现再次超标的企业,为此上海质监等部门却将此消息隐藏了8个月,秘而不宣。一时间上海质监等部门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上。
3月10日,《中国经营报》记者致电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询问当年三鹿事件后上海地区问题奶粉销毁数量和流向问题,其宣传部门人士对记者明确表示,“这个是流通领域的问题,属于食品药品监督局,我们不管这个事。”而随后记者致电上海食品药品监督局,一位工作人员,其却表示不清楚此事,建议记者“还是和上海质监局联系。”
地方质监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态度也未明确。《中国经营报》记者日前致电了国家质检总局询问三聚氰胺奶粉销毁一事。新闻科一位负责人冷静的表示,“这些问题我现在还无法回答你,你发个传真吧。”随后记者按要求发去采访传真,但至截稿前为止,记者尚未收到任何形式的回复。
一位江苏地方质监部门人士向记者透露,虽然当年三鹿事件后,相关部门要求厂商要把最终的销毁数量上报,但至今上报者很少。“目前来说,很多地方质监部门手里根本没有企业销毁问题奶粉的具体数量,最终的流向也很难查清楚。”
中国乳业市场巨大的产量也导致质监部门的监督力度难以为继。
2007年,我国奶类产量为3633万吨,2008年由于遭遇三鹿事件几乎没有增长,这就意味着,每个月至少有近300万吨的奶制品涌现在市场上,在当年出现问题后,只能依靠企业自身进行召回,而后的销毁只能依靠企业自己完成,这种靠企业自觉完成的措施为如今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p#分页标题#e#
中国奶协常务理事、广东省奶协原副会长王丁棉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当年没有销毁的问题奶粉至少有10万吨,而且这还是保守估计。“一吨奶粉在3000元到4000元之间,这都要企业自己负担,中小企业根本亏损不起。”
而不知为何,在三鹿事件后,官方一直未能公布我国问题奶粉总量和销毁数量,一些企业也只是含糊的表示召回处理,而无最终结果。
记者查阅的相关数据显示,在三鹿事件后,仅有河北省公布了销毁数量。在2008年10月25日,河北省共销毁问题乳制品3.22万吨,其中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1.17万吨、其他奶粉1.40万吨、液态奶0.64万吨。而据记者了解,在此前的2007年,三鹿事件奶粉产销量13万吨,液态奶产销量180万吨,销毁量与产量之间仍有巨大差距,问题奶粉是否完全销毁仍存悬疑。
而此外,包括蒙牛、伊利、光明等其他乳业巨头的最终销毁数量也没有对外公示。
为此,《中国经营报》记者多方求证。记者致电蒙牛集团副总裁赵远花,询问当年问题奶粉销毁总量一事,她表示,“都按照政府要求进行销毁了,也有具体的数量,但我目前已不是新闻发言人,按照规定不好对媒体说什么。”她随后告诉记者一具体负责人座机,但此号码始终无人接听。
石家庄渔人杰鱼豆花火锅加盟条件,石家庄渔人杰鱼豆花火锅加盟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