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药业巨头上演三国志并购风潮规模为王

药业巨头上演三国志 并购风潮规模为王

药业巨头上演三国志 并购风潮规模为王 更新时间:2011-4-25 11:20:03   药业巨头上演三国志 并购风潮规模为王

国药股份、华润北药、新上药,雄心勃勃地以并购做大规模,但整合后的效率是更大挑战

□ 本刊记者 郑斐 | 文

尽管估值有所回落,医药业的主角们正在厉兵秣马,希望借资本市场助力,掀起新一轮并购狂潮。

4月14日,新上海医药完成香港联交所聆讯程序,H股上市计划提速。新上药董事长吕明方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H股融资将主要用于并购与发展。市场预测,新上药此番融资将达百亿港元。

就在一个月前,国药股份发布公告,称实际控制人、业内老大中国医药集团将在未来五年内解决国药控股和国药股份的同业竞争问题,这意味着国药控股也将在合适的时机回归A股。

至此,包括华润北药在内的医药商业领域三大巨头,都提出“十二五”期间完成整体上市,打造千亿药企集团的宏大目标,药业三足鼎立势成。

医药业因不受经济周期影响、背靠中国的巨大内需而备受资本市场青睐。在中国的新药研发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当下,药企的整合渠道优势更为现实。但在医药流通企业多为国企的大背景下,这注定了是国字头药企的游戏。目前所谓三巨头加起来的市场份额不足20%。国内医药市场仍有3000余家大大小小的医药分销企业,这种高度分散的状态有可能在几年内突变。“未来三到五年,前三名的市场占有率有望提高10到15个百分点。”吕明方说。

收入规模业内排名第四的南京医药,本身也成为几大巨头的并购目标之一,但南京医药现任管理层已将叩门者拒之千里之外。民营背景出身的九州通素来被认为干的是医药流通低端领域的“苦力活”,收入规模仅次于诸位巨头,在去年11月2日登陆主板之后,也展开了一轮小范围的并购,但仍被业内认为是不具希望的挑战者。

以追求规模为目标的并购,最终效益如何,是否会重蹈南京医药2010年在并购狂飙后利润率大幅下降到千分之一的尴尬局面?比起并购本身,整合是几大巨头面对的更为严峻的难题。

短兵相接

医药业三巨头均已或正在筹备赴香港上市。国药控股香港上市发行市盈率仅20倍左右,去年医药股大热,最高市盈率不过40倍。而A股上市的九州通,发行市盈率高达65倍。为何医药巨头们还要舍近求远,舍高求低?一位投行人士表示,香港市场机制灵活,在公司再融资和换股收购方面,企业有很大的自主权。

“A股已经成了产业整合的障碍,失去给企业正确定价的功能。比如南京医药这样的低效率公司市盈率高达100多倍。”某券商并购部资深人士称。

吕明方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H股整体上市预计在上半年,“希望能提前完成。”自2008年7月上海实业开始以老上海医药为平台整合上海医药行业开始,到2010年3月新上药挂牌,“上实系”出身的吕明方带领的“空降”团队在20个月内,完成了这一涉及300余亿元资产的大交易,并有望成为首家A+H医药类上市公司。

此次新上药对中信医药总计35.6亿元的收购案被作为H股上市的募投项目之一。2010年10月,新上药对中信医药的并购达到了25倍的高市盈率,创下了医药行业并购市场的新高。“国内医药并购市场市盈率多为个位数,国药控股上市之后并购市盈率迅速提高到10倍以上,而新上药再次改写了这一价格线。”一位医药行业资深研究员表示。

但是,某券商并购部门负责人认为这个价格“合理”。他认为,新上药通过收购中信医药打入华北市场最核心的北京区域,战略意义重大。

新上药此举亦得到了竞争对手的认可。一位接近国药的知情人士表示,早在2004年,国药就曾接触过中信医药。在当时风投火爆的大环境下,中信医药选择了百奥维达、NEA、北极光等数家风投,并欲启动赴美上市进程。2009年上半年,中信医药赴美上市未能成行,国药控股又与其接触,并“讨价还价”确定了12倍的并购市盈率。但中信医药最终接受了新上药开出的高价。

面对已经打到家门口的新上药,有关国药人士称:“他们在北京市场也就切走了五分之一的蛋糕,不足为虑。”

早在2000年就高调宣布要打造央企医药平台的华润集团,在2006年啃下重组华源集团的硬骨头,2010年4月牵手北京医药集团,成立华润北药。“华润当时更心仪的是上药”,一位接近华润的知情人士透露。在更早的时候,华润还曾打报告要求收购国药集团而不得,反而加快了后者股改上市的进程。

吕明方则表示,“案子被谁拿走了,都要有很好的心态”。

在经历了2010年的并购狂潮后,医药业的并购案仍层出不穷。前述券商并购部门负责人表示,仅他们一个团队手上就有四五个医药行业的并购案在同步进行,而且不乏交易额过亿的大案子。

规模为王

新上药总裁徐国雄去年此时上任,立下三年任期内税后利润增长不可低于20%的军令状,“不然管理层就要下课”,吕明方说。根据年报,新上药2010年底的营业收入达到374亿元,利润近18亿元。

华润旗下,则有北药、双鹤药业、万东医疗、华润三九、东阿阿胶等多家药企有待整合。根据华润北药总裁李福祚透露,华润北药2010年预计完成营业额近400亿元,利润约25亿元。

在牵手北药后,华润南下北上,将战火烧到新上药的家门口,并前后五次奔赴东北,完成了黑吉辽布局。但这样的速度和力度,仍被一些医药行业分析人士横向比较后认为“动作有些面”。

以医药流通起家的国药集团并购手笔更大。在过去一年多里,国药集团以国药控股为平台完成了多达90起、收入总规模100余亿元的收购,销售规模在2010年底膨胀至886亿元,并提出,未来三到五年内要打造两个1000亿元收入规模的医药平台。但如此扩张速度,也被业内批为“为了规模而规模”。

新上药对国药一家独大的局面虎视眈眈。吕明方曾放下豪言壮语:“未来地方国企也有整合央企的可能性。”他在此次专访中表示,新上药目前最引以为豪的是完成了整体上市,实现了上市平台股东结构、业务结构、管理结构的一致性,为新上药打造“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提供了必要保障。新上药在2010年还先后收购福建省医药公司、山东商联等多家公司,以加强在华东地区的优势;收购众协医药,布局高端医药直销领域;收购广州中山医药、中信医药和爱心伟业,实现华南及华北地区分销网络的布局。不少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新上药的并购是将内部重复的资源分配到各个重点区域,相对更具有产业整合和布局的战略意义。

投资哈药集团的中信资本合伙人张懿辰表示,中国医药业目前还处于较低端的状态,流通环节的利润空间相对确定,规模扩大对利润增长极富意义。流通领域的整合非常必要,能缓解医药流通过于分散致使药品价格扭曲的现象。

和君创业合伙人李肃曾担任有关医药并购项目的顾问,他认为,目前国内的这一轮医药流通领域的大并购,更多是“规模冲动”,真正意义上的比拼物流水平的医药流通企业还没有出现。

整合之忧

新上药目前被认为是三巨头中内部整合最有希望的一家。但有医药行业分析师“眼尖”地发现,新上药交出的首份年报中,并没有按照产品线细分收入。分析师们据此认为,“新上药”的内部整合还有待时日。国药则提出了按照日本垄断型药企的技术构架改造自身网络的想法,但上述人士认为快速收购来的企业消化起来也会比较困难。而华润医药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整合,涉及多个公司不同的股权关系。到目前为止,北药和华润医药的内部整合,即使在会计上也尚未最终完成。

传统的国企思维、老旧的管理层选拔机制、缺位的薪酬体系设计以及管理人员随意兼职、甚至利益转移等问题,比重组本身更令新团队头痛。

“尽管新上药的内部整合还没有完全完成,但是公司的机制有所转变。”一位医药行业资深分析师观察认为。

“今年我们提出两个转变,一是经营模式上的,即从上海的上药转变为全国的上药;二是从传统国企转变为市场化的企业。如果实现了这两个转变,上药的竞争力一定会大幅度提升,关键是制度安排。”吕明方说。

“如果整合得好,未来两到三年新上药的协同效应可能会发挥出来。”和君创业医药咨询部门负责人冯烨表示。一位A股医药行业分析师则认为,新上药在华东的“绝对权威”来自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对此,吕明方表示,“我们的运作坚持市场化,才会持久。”

国药则明确了分块发展的战略思路,“国药的优势在流通、生物医药和器械。”冯烨表示,“分块发展较容易分别管理;一体化则对团队管理能力要求更高。”

目前按照销售规模排名第五的南京医药,屡次传出被并购的消息而无果。一位接近南京医药的知情人士表示,几大巨头都曾接触过南京医药,但“南京医药明确表示不愿意嫁给他们,根本没有坐下来谈判。”该人士表示,南京医药近年来也曾多次并购,但拖累了效益,2010年底近200亿元的收入,利润不到3000万元,利润率只有千分之一。

“这恰恰是国字头企业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后都应该担心的问题:效率何在?”他说。

谁能挑战

国药、新上药和华润北药俨然已成三国之势,吕明方对此打了个比方:“我们就像三大航空公司,有打有闹,但是关系也很好。”

不过,随着新医改政策中获利的二线以下城市、县域经济体医疗需求的猛增,医药流通已经呈现“网络下沉”的局面。三巨头都已开始在这些地区布局,这样一来,他们将直接面对民营背景的医药流通上市企业九州通的挑战。九州通在2010年获得出身地湖北省基本药物配送资格后,在当地已经小试并购整合的牛刀。

“九州通已拥有全国的网络布局,只是苦于无法进入高端市场。但在中低端市场,它比国企巨头们更有经验,费用控制也更出色。”一位医药行业资深人士表示,九州通多年来捡缺补漏,在毛利率较低的药店渠道和二级以下的医院渠道耕耘,通过极力控制期间费用,在做到与南京医药相当的200亿元规模的同时,保持了3%左右的行业平均净利润率,殊为不易。

一位国药人士并不掩饰:九州通在高端市场还无法对其构成有效竞争。

“国药的主要优势是央企背景和全国性网络的结合”,一位医药行业资深研究员表示。他认为,尽管没有明文限制民资药企的准入领域,但迄今九州通尚未与国资药企巨头们正面竞争。国药作为计划经济时代一级站的管理者,这些一级站在体制改革之后大多成为了地方医药企业,这使得国药在并购地方药企时占得先机,并可以利用央企的资源优势向地方政府“施压”。

“政策性资源在并购中往往比资金更重要。九州通想要在同等条件下竞购是不可能的。”一位并购业资深人士表示,“虽然九州通加南京医药是个富有想象力的组合,但现实中绝无可能。”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卖给国企即使出事了或者垮掉了,多少钱卖的,都无所谓,不会被追究责任的。”上述券商并购部门负责人表示。

本刊记者刘卫、毕爱芳对此文亦有贡献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个人理财规划如何制定

如何看股票趋势走线?本文为你解答

为什么要选择港股通

上一篇: 【推荐】荣盛石化努力打造大型的民营石化龙头企业
下一篇: 【推荐】药企第3季度表现良好华兰生物净利润165亿元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