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承担的文化行业标准研究项目“美术馆照明质量评估方法与体系的研究”中期成果汇报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召开,关于美术馆照明行业标准再次引起了业界热烈讨论。
随着社会的多元发展,今天的博物馆、美术馆不仅要满足大众的欣赏研究,还需要用全世界通用的标准彰显专业伦理。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和团队参与到博物馆美术馆建设中。而这其中决定着博物馆光环境与空间艺术效果的照明设计也尤为重要。
数据显示,伴随免费开放,全国美术馆的数量由之前的90多家上升到目前的430多家,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因此加强我国美术馆照明质量的管理,规范照明科学化运营,保证美术馆公共服务质量和文物安全迫在眉睫。“美术馆照明质量评估方法与体系的研究”课题组,由专家带队,历时二个半月调研了11个省、直辖市的3家博物馆和39家各类代表性美术馆,对现有美术馆照明质量进行评估。调研显示,当前照明投入500万元以上的馆占32%,100万元――500万元的38%,50万元――100万元的12%,50万元以下的有18%。
调研对美术馆陈列空间(常设展览、临时展览)和非陈列空间(大堂序厅、过廊和辅助空间)的光环境进行了评估,采集了不同样本人群对不同光源的视觉生理和心理影响数据。通过调研发现,观众对常设展展品的纹理清晰度和照明空间心理愉悦感较差,而对临时展则有展品立体感表现力弱和光环境艺术感染力差的观感和评价。通过观众调研、数据采集、专家评估和下一阶段5个实验室的深入研究,即从采集各项光源技术指标、眩光模拟实验、视觉生理心理实验、光品质实验、光致损伤性实验,进一步完善评估指标体系。
据了解,美术馆、博物馆、高校、研究所及照明企业都充分参与了调研。通过供需双向征求意见,完善各项技术要求,对企业生产给予必要的引导,从而实现美术馆博物馆照明行业专业化的发展。与会专家也希望调研成果能进一步推动相关事业发展,对文物保护、照明研究及人才培养等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