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是个有趣的人,
在《活着本来单纯》中
他曾写道:
“如果有不论天气,
天天照常办事的人,
这一定不是人,是一架机器。”
一场秋雨一场寒,
今秋的雨似乎来的更绵长,
浇湿了城市街道,
浇失了奋斗热情。
下雨的时候,
人总是变得慵懒许多。
如果说阳光明媚的日子里,
要积极向上,坚定前行。
那么秋雨落时,
索性歇一会儿吧!
此时天公作美,
西风吹雨,就停下来,
在一方屋檐里,
做一些你想做的事。
不做“工作的机器”
而做“安闲的凡人”。
01
在客厅
喜欢看电影,
无论影院或是家里,
总想有一个时段,
把自己的身心,
沉浸在别人的故事里。
看着主人公在他的人生里,
纠结、释怀;欢喜、痛哭,
在历经了世事变迁后,
成长或堕落,改变或坚守,
以他的方式,走向他的结局。
这两个小时,
仿佛在别人的人生里,
走过了一遭。
暂时逃离现实里的嘈杂,
把身心交付给电影。
在片尾曲响起时,
一点点将思绪从故事中抽离。
回味片中情节,
又恍然忆起自己的经历,
然后想通了一些事,
或思念了一个人。
此时窗外秋雨仍淅沥不停,
与电影一唱一和,
仿佛现实与影片的交响,
让人游走在虚幻与真实的边界里,
那感觉很奇妙,让人欣喜又惆怅。
02
在书房
看书的时候,
总想让耳边有些声响,
一般是轻缓的古典乐,
或是温柔的男女声,
挑选时,或凭心情,
或依书籍内容。
而窗外落雨,
则是可遇不可求。
若闲暇无事,便会借着秋雨,
捧起一本未读完的书。
耳边是雨打明窗,
滴答作响,不急不躁。
眼前是默默文字,
缓缓道来,无声叙述。
雨声的适配度很高,
读散文时,它是吉他独奏,
六弦拨动,简单干净。
读小说时,它是低吟浅唱,
温柔声线,娓娓道来。
读诗集时,它是一把琵琶,
大弦嘈嘈,小弦切切
……
书和电影,总归都是故事,
却因为载体不同,
感受也完全不同。
看电影时,将身心交付,
从人物到场景,乃至一草一木,
都早已规定好,
我们只需做好一个旁观者。
而读书时,一切皆由自己拟定。
同一本书中的同一片草原,
有人身处蓝天碧草间,
风吹草低见牛羊。
有人耳边琴声呜咽,
眼中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此时耳边的秋雨声,
定然也不同,
滴答声仿佛随着故事情节,
风物环境,情绪喜悲,
有了起伏,变了节奏。
03
在厨房
无论世界如何,
厨房里总是温暖的。
锅里逐渐沸腾的水,
水里慢慢软化的面,
总能让人心安。
心上秋,是为愁,
秋日难免平添愁绪,
尤其秋雨淅淅沥沥,
仿佛愁字呻吟。
电影与书籍安定不了的内心,
便会诉诸以食物。
打开冰箱,
有什么,便做什么。
虽然比平日里做饭,
少了一步逛菜市场的乐趣,
但这样如拆盲盒一般的烹饪,
偶尔一次,也蛮有趣。
食材丰盛的话,
调碗蘸料,下块底料,
把青菜洗净,羊肉装盘,
选好下饭剧,架起小电锅,
一个人的火锅,
幸福满足,温暖心安。
食材简单的话,
开火烧水,水开下面,
按喜好挑汤底,
十分钟煮好一碗清汤面,
不甚丰盛,却足矣饱腹,
肚子不饿了,愁绪也会渐退。
美味的食物总伴随心情的,
心情烦躁的话,
山珍海味,也味同嚼蜡。
心情欢愉的话,
清汤寡面,也美味非常。
窗外窸窸窣窣的细雨落,
窗内咕噜咕噜的清汤煮,
窗外是天凉好个秋,
窗内是难得一日闲。
04
在卧室
比起做一些闲事,
很多人下雨天只想睡觉,
这才不是懒惰,
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下雨时气压降低,
空气中的含氧量减少,
人的交感神经不活跃,
由副交感神经主导,
因而容易犯困。
简单来说,就是:
下雨天想睡觉,
是因为你的身体睡觉。
与其与困意作斗争,
争来争去,心情不好,
不如索性依从身体,
在卧室踏实睡一觉。
雨滴落在秋叶上,
落在窗户上,落在人间,
也落在梦境里。
音乐软件有个白噪音功能,
为失眠的人而准备。
雨落声就是其中之一,
舒缓而有规律的淅沥声,
把梦境唤得更近了一些,
把烦事驱的得远了很多。
秋雨是天然的安眠曲,
此时既然有机会,
便在这样的“噪音”下,
放肆安睡吧。
古人喜欢颂秋雨,
从听雨到看雨,
再到雨后山景。
诗人的笔下,一切总是美的,
无论凄美或是静美。
而身处尘嚣中的人,
或许未必有闲心寻诗人的趣味,
秋雨落时,只想放肆慵懒,
寻一时宁静,得一味清欢。
我们常说,
生活要有忙有闲,
而阳光明媚的日子,
总有很多事要忙。
那就在太阳也想休息,
而让雨水代班时,
顺势停下一会儿吧,
做些平日想做却没机会做的事,
放肆休闲,放肆慵懒。
乐天派的画家丰子恺,
也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
也不是无钱人的世界,
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
有钱无钱,不是快乐的定义,
有心无心,才是生活的秘诀。
就像秋雨落时,
有人能停下脚步,欣赏雨落,
而有人停不下奔忙,
却只能被淋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