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话
百年守初心,为民谋幸福。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将迎来她的百年华诞。这个伟大的节日来临之际,石家庄日报社融媒体中心倾力策划了“致敬百年 共见幸福——记者走基层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以此作为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筚路蓝缕奋斗历程的纪念和致敬。
融媒体中心将派出骨干记者,走进市区乡镇、走进人民中间,围绕产业发展、县城建设、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生态环境、民生改善、文化事业和社会治理等八个方面进行采访报道,通过今昔对比,展现人民如今的幸福生活,讲述党和政府为民谋幸福的故事。
今日,石家庄日报客户端将推出系列报道第一篇致敬百年·共见幸福之平山篇①《 蘸山水之墨 绘“宜居宜看宜游宜业”新城》。
新闻眼
山水新城美如画
距离省会石家庄30公里的平山县,是孕育了新中国的一片神奇的土地。
昔日,这里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今日,硝烟远去,这里已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之城。昔日,这里贫穷落后,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一戴就是32年;如今,这里已然成为一座山青水美的现代化新城。
5月9日、10日,春光明媚,记者来到这里,探寻这座光荣之城的崛起之路。
一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关乎一城人的幸福指数。
干净宽阔的街道,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波光粼粼的河流穿城而过,依河而建的数十座公园、游园犹如一块块翡翠点缀其间,人们在河边、绿地上或嬉戏、或散步或打拳舞剑……走在平山街头,满眼是诗,处处皆画。眼之所见,皆为幸福,彰显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初心;目之所及,都为印痕,印证着平山人民百年奋斗,创建幸福家园的足迹。
平山,这座承载中国一段红色历史的县城,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她的容颜,完成到“宜居宜看宜游宜业”山水新城的蝶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以超前视野,擘画山水新城
翻开地图,平山县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大自然十分偏爱这片红色的土地。
她是北方少有的山水之城——光禄山、林山两山相拥,滹沱河、冶河和马冢河在此交汇,尤其是冶河蜿蜒着从南向北穿城而过。
循着城市的发展脉络回望,不难发现,多年以来,在县城的建设规划中,平山一直突出两山三河的作用,使县城容貌和地形地貌相得益彰,协调发展。围绕着打造“市域副中心”的功能定位,按照“拉开城市框架、丰富承载功能、做足山水文章,打造城市客厅”的总体思路,以山水为媒,不断提升建设品质、改善人居居住环境。
穿城的冶河首先被确定为中心,围绕着她,平山开始多点开发建设。
在2008年、2009年、2010年,平山围绕冶河,相继启动70多个城建项目,总投资近40亿元。
平山占地面积最大的综合性公园——秀水公园就始建于2009年。
音乐喷泉。
平山县城市公园管护中心主任杨素军介绍说,秀水公园位于冶河东岸,总投资1.17亿元,建成后占地面积56.7公顷,绿地面积达到了34.2公顷,绿地率达89.1%, 2013年被评为四星级公园。园区内三季见花、四季见绿,建有篮球场、儿童活动广场、运动健身广场,不少居民都选择在傍晚带着小孩儿过来散步游玩。园内建了观鸟台,踏上平台,占地2.7万亩的冶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跃然眼前,湿地内栖息着万只鸟类,经常引得游人流连忘返。
“北京的朋友每次来都夸赞秀水公园,很羡慕我们城里有这样一座环境优美的公园。”杨兆老师说。
从平山一家银行退休的杨兆,今年61岁,他是1987年从部队转业来到平山的。一说起平山县城的变化,直言“翻天覆地”,他从活动场馆的增多,到沿河公园绿地的建设再到冶河的改造提升,如数家珍,幸福感和自豪感溢于言表。
“冶河的变化就更大了,我就住在冶河岸边,打开窗户就能见到她,现在冶河两岸美如画呀!原来河边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很多污水排入河中,河水浑浊。如今河面拓宽了,河水清澈了,河畔绿树红花,每天都有很多人到此休闲娱乐。”杨老师爽朗的笑声表达出对母亲河的赞叹。
好环境引来了众多鸟儿,鸳鸯、黑鹳、海鸥、白鹭飞来了,就连珍稀鸟类绶带鸟、大鸨也经常飞来河里嬉戏。众多鸟儿在此的安家落户又引来了全国各地的拍鸟人。杨老师说,这两年,仅他就接待了来自广州、武汉、北京、山东、东北等地十几个前来拍鸟的团队,最多的一队有20多人,人多的时候,冶河岸边有五六十位举着长枪短炮的拍鸟人。一个县城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拍鸟人,杨老师怎能不自豪?
夜幕下健身的居民。
在冶河岸边,记者邂逅了四位自弹自唱的老人。他们都居住在附近的丽水湾小区。65岁的杨英俊说,每天下午2点到5点,她都和64岁的老伴白书彦约上小区里的同伴,带着电子琴和音响等设备,到此处弹琴唱歌,风雨无阻。“晚上,我们还要到附近中医院广场跳广场舞呢。”杨英俊笑着补充道。充实惬意的生活,让杨英俊的脸上写满了满足。
平山以12公里的冶河平山段作为主轴景观带,投资8千万元,对冶河全线进行全面提升,新增绿地8.5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5000亩水面、7公里绿带的景观长廊。2020年以来,470种鸟类包括4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3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在此繁衍生息
潮平岸阔,百鸟齐飞,一步一景,水景交融,生活其间,怎能不幸福?怎能不满足?!
“1987年,平山县城仅有电影院一个文化场馆,没有公园,没啥活动场所。”杨兆说。现在,城里的公园、广场太多了,从清晨和夜晚,城里随处可见遛弯、跳舞、健身的人。
依托山水的自然优势,平山公园绿地的建设一年一个台阶。如今平山县拥有了明珠公园、金三角小游园、滨河公园、杨树林公园、商店遗址公园、文庙公园秀水公园等八个大中公园、几十个小游园,人均公园绿地11.49平方米,实现了300米见园,500米见绿,已成为省级园林县城。先后建设了市民文化广场、文化馆、体育场馆等文体活动场所,城居体育场馆面积达23.69万平方千米,形成15分钟居民健身圈。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已成为平山县城的真实写照。
以超前视野做规划,将城市融入大自然,平山的美好蓝图初步绘就,平山人民改造建设家园的步伐将会越来越铿锵有力。
“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十二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以民为本,建设便利宜居之城
改善居民交通和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人民创造更加便利的幸福生活,这一初心使命,始终贯穿在平山的城建工作中。
范文杰是一个老平山人,他今年86岁,从原平山土地局退休,对县城道路的变化有着深刻感受。
“平山的街道变化可大了,一个小时也说不完。”范老说,上世纪50年代,平山县城以老十字街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延伸,共有5条街,平山人俗称五街四关,即东街、南街、北街、西街和新街,道路狭窄,四关则指东关、西关、南关和北关。县委、县政府就在东街。改革开放后,开始大规模修建、拓宽和硬化道路。首先建设的冶河东路西段,为了方便东西进出县城;随后修建的第二条道路是平光大街,这是进出平山的南北通道。现在县城内逐渐建成了四横八纵的街道。
“改革开放前,冶河上只有一座旧桥,现在已有四座大桥,其中一座直连高速公路,人们进出平山非常畅通,很少堵车。”范老回忆说。
昔日的冶河上只有一座旧桥,两岸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村庄破旧。经过改造整治提升,如今桥面宽阔,两岸高楼林立,绿树成荫,美如画卷。
拉开城市框架,完善路网建设,修路搭桥,一直是平山县委县政府的民生实事之一:2017年打通一批断头路,启动外环路大修等改造工程;2018年,实施了一批道路改造,断头路全部取消;2019年,完成内联外通路网体系。2020年,投资2.27亿元,新建和提升9条道路的改造,建成首个过街天桥。
四桥连两岸,通衢畅八方。目前主城区已有道路25条,形成了过街天桥一座,一环四桥四横八纵窄街区微循环的内联外通路网体系。
为了进一步改善进出县城的交通拥堵问题,2021年3月,建设大街开始北延。平山城投公司董事长范会成介绍说,道路竣工后,为双向六车道,将和柏坡西路一起,为周边村民进出县城提供便利。他还说,钢城路滹沱河大桥也正在建设中,这项工程是平山县委县政府的重点民生实事之一。钢城路滹沱河大桥建成后,将为平山县城增添一道连通滹沱河南北两岸靓丽的风景。
住,同样关乎着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
“老旧小区改造是国家推出的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改造费用由国家负担。” 居住在桥西区冶河明珠社区所辖的阳光花园小区的唐安平说。
他们小区改造前,外墙面涂料褪色脱落,斑斑驳驳。房间的塑钢外窗框架变形与墙体接触部分开裂,下雨天,雨水往室内渗;刮风天,尘土会沿着缝隙进入室内;更严重的是,冬季取暖季用的热力不少,居民室内温度就是上不去。改造后,外窗全部采用断桥铝材料,安装的是中空双层玻璃,封得严严实实。墙体外面粉刷一新,看上去就跟新小区一样,当年供热季,居民室内温度平均提升了5摄氏度,大大改善了居民宜居环境,且小区房价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真正提高了,大家都感到这是天上掉馅饼的绝等好事。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像遇上这种天上掉馅饼的绝等好事的,在平山还有1200余户。从2018年至2020年,平山共改造整治老旧小区18个,完成建筑面积近14万平方米。
安居才能乐业。
2020年,平山在城建项目实施过程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务工人员优先上岗,疫情过后累计安排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为了给年轻人就业创业提供机会,在文昌公园设置商铺20个,在杨树林公园建设旱冰场1个,在秀水公园建设篮球场1个,在滨河公园建设网球场1个、乒乓球场1个,近300名名年轻创业者瞄准平山县城独特的山水资源特色和人文消费特点,独资或入股参与艺术品加工、运动教练等商业行为。
在平山县城街头、公园和车站,还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座座蓝瓦白墙徽派风格的公厕。2020年平山对15个老旧公厕进行重点提升改造,并新建公厕5座。
“目前平山县已有新型公厕56座,新建成的公厕分布在县城的各个主要街道,达到了万人拥有厕所四座的考核标准。”平山县县城办常务副主任封铁成介绍说。
聚焦人民的需求,抓重点、补短板、惠民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才能让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安全感触手可及。
“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以绣花功夫,绣出品质之城
一座城,三分建,七分管。
2018年9月,平山县投资3800余万元建立了平山数字城管指挥中心。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应用整合了多项信息技术,在县城主要街道安装360度旋转高清摄像头200个,铺设数据传输路线18万米,覆盖县城区域大约15平方公里,实现城区主要街道的无死角监管。
数字城管指挥平台主要针对市容环境、宣传广告、施工管理、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11类事部件的监督指挥,一旦有事件发生,可通过“城管通”第一时间发现,反馈指挥中心,指挥第一时间受理并派遣到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理,变被动发现为主动发现。从发现到到达事件现场,不超过10分钟,大大提升了快速反应能力。城市安上了数字的翅膀,城市变聪明了,智慧了,城市管理也实现了由“小城管”到“大城管”的转变,实现了城市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提升了管理水平。
2009年的南贾壁村。
今日的南贾壁村。
聚焦县城管理的堵点、痛点、难点,精雕细琢,以“绣花功夫”管理县城,以工匠精神构建品质县城。
平山县委县政府还对街道分类,按道路所在区域的重要程度、商业繁荣程度、交通流量等情况的差异,将主城区25条道路划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小街巷三个等级。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小街巷规范”的原则,逐道路、逐节点明确了管理标准,责任到人,并制定了管理办法、考核细则。
平山县城办会同其他部门,组织开展提质攻坚月专项行动、交通秩序整治月、县城环境容貌整治等集中整治活动,持续开展“洗城洗脸”、拆除违建等专项整治行动,重点针对县城街道门窗贴字、广告牌匾、流动摊点、环境卫生、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辆停放秩序等县城环境容貌秩序进行集中整治,清理门市外摆、流动摊点,规范非机动车辆停放,对商户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维护县城容貌。
人民城市人民管也是平山城市管理上的一大亮点。
“我就是一名文明志愿者,每天早晨和中午到市民文化民广场附近的街道维持交通秩序。”69岁的唐安平是一名退休教师。他说,像他这样的头戴小红帽或身穿红马甲的文明志愿者在平山大街小巷活跃着6000多人,他们或维护交通秩序,或捡拾垃圾,或拿着传单,积极引导人们从自身做起,动手净化绿化美化院落和公共空间。
“生活在这干净美丽的城市中,我觉得十分舒服。”唐老师说,参加这些活动,他觉得他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他还经常带动老伴一起出来转一转。
看着越来越好的平山,2013年,唐老师拿起相机开始记录平山的变化,他拍摄的有关民俗、风景的照片多次在省内外比赛中获奖。随着平山的道路越修越畅通,他还喜欢上了骑行,到平山的各处走一走,看一看,拍一拍。
山青了,水绿了,路宽了,城靓了,群众笑了,这不正是平山县委县政府永葆为民初心的真实写照吗?
砥砺前行践使命,如椽巨笔绘新城。目前,平山县委县政府把县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凝心聚力,协调推进,以攻坚状态构筑品质之城,努力开启“宜居宜看宜游宜业”新篇章!
来源丨石家庄日报客户端
编辑丨魏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