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烹村的幸福模样

村民在跳广场舞

外来大学生张丽杰爱上了舍烹村

舍烹村的农业科技园

村民李庆忠回家当股东

在外打工多年的刘美芬在合作社工作

3年多来,陶正学在盘县普古乡舍烹村成立了合作社和旅游公司,带领村民发展农业、旅游业,昔日偏僻的山村,成了省级农业示范园区、省级旅游景区——

相关链接:盘县普古乡舍烹村是大山深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距离县城90余公里,位于娘娘山国家级湿地公园山脚,生活着彝族、苗族、布依族等8个民族,全村共有200余户1380余人。

7月20日傍晚,盘县普古乡舍烹村,霓虹闪烁、乐声悠扬。夜幕降临,吃罢晚饭的村民,陆续来到村中心的银湖广场,小孩嬉戏打闹,成年人或散步,或摆龙门阵,喜欢跳舞的人,则围成圈,跳起广场舞……

曾经,贫穷、落后、闭塞、脏乱、偏远等都是舍烹村的“标签”,如今,产业发展、村庄改变、村民富裕,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精神状态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舍烹村的变化,源于村民陶正学。

陶正学的舍烹情

陶正学,52岁,舍烹村人,16岁开始“闯江湖”,学开车、做小生意、办洗煤厂、入股煤矿……几起几落,成为远近闻名的富翁,资产上亿元。

陶正学为村民做过不少好事,很受村民爱戴,在村里挺有影响力。

走进村民陶正能的家,二层楼的砖房建于2009年,外面贴着浅色瓷砖,厨房干净整洁,水冲式厕所明亮如洗。

陶正能回忆,当时建房缺资金,陶正学资助了3万元,才实现“茅改砖”。

2005年以来,村民陆续开始拆掉茅屋、木屋建砖房,改善居住环境,得到陶正学资助的农户达数十户,少则5000元、多则5万元。

20出头的王明柳,是陶正学资助过的大学生,得知陶正学回到家乡,带领乡亲发展农业产业时,王明柳用行动表示“支持”,她从城里辞职,回来跟着陶正学干,同时,还带来了东北同学张丽杰。

资助过多少学子,陶正学自己也记不清楚,每遇到需要帮助的学生,陶正学应承下来后,定期汇生活费,每人每月1000元。

据介绍,陶正学资助的大学生,遍及普古甚至周边乡镇,总数已上百人。

资助孤老、学生,修路建桥,修建学校……到底为村民做过些什么,陶正学自己也记不清楚了。

从“输血”到“造血”

2011年,陶正学关停了洗煤厂和煤矿,回到家乡舍烹。他发现,家乡变化不大,村民依然贫困,陶正学有几分心酸。

在家休整年余,陶正学一直在思考,如何“安顿”洗煤厂和煤矿的老员工,如何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2012年,从国发2号文件中,陶正学嗅到了发展农业的商机,提出带领村民一起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得到了村民认同。

2012年5月,银湖种植养殖合作社正式成立,注册资金2000万元,陶正学任理事长,占股27%,村民占73%。

每股20万元,可以多人合入一股,农户自己筹集10万元,陶正学垫资10万元,实在困难的村民,直接从陶正学处借本金,村民可用劳动报酬、土地流转费以及分红偿还垫资。

这让村民吃了“定心丸”——赚了,村民按股分红;万一亏了,他们只交了一半的股金,几年下来,打工收入、土地流转费早已“回本”。

42岁的陶溜江弃工回家,和丈夫徐德昌商量,入股5万元,4亩耕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可获2000多元,陶溜江在蔬菜大棚干活,丈夫徐德昌搞绿化,两人月收入共5000元左右,负担两个孩子上学轻轻松松。

合作社社长陶永川以前辗转江苏、上海、浙江、广东、云南等多地打工,见识多,收入不低。目前2000多元的工资,他看重的是远景,“发展阶段不谈工资”……

就这样,世代务农的舍烹村民,从纯农民变成了股东、“工薪族”。目前,共460多人参股,涉及1000余农户。

“这是永远不能关门的生意,关系到千家万户。”陶正学一只脚踏入农业,再也拔不出来,投入越来越大。

2013年,看中娘娘山国家级湿地公园的旅游资源优势,陶正学又领头创办了“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公司”,合作社占股20%。

陶正学希望通过“农业服务旅游业,旅游业促农业发展”,达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依托合作社和旅游公司,盘县顺势而为,成立了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先后进入全省100个农业示范园区和100个旅游景区,成为山沟里的“双百”园区。

园区从舍烹拓展到盘县普古、水城龙场和顺场乡的19个村,流转土地2万多亩,年土地流转费数百万元,涉及数千农户。

从“脏乱差”到“洁富美”

陶正学投入巨资后,变化最大的是村子,收获最多的是村民。

最明显的,莫过村容村貌的变化。

银湖、银湖广场、柏油马路、猕猴桃园、特色果园及蔬菜科技示范园、刺梨基地、红豆杉园、旅游接待中心建设、旅游景点硬件设施改善……这些现代设施和农业基地,以前可能是烂泥沟、玉米地、荒山。

走在舍烹,看不到垃圾,闻不到臭味,“形象”颇佳;村民家里,不仅正房干净整洁,厨房厕所也明亮清爽。

几年前,舍烹交通闭塞,出村路坑坑洼洼,碰到下雨天,到处是泥巴,车行在路上,常会熄火需要人推;村民的住房,茅屋和木墙黑瓦的木房“唱主角”;银湖所在的区域,是淌着黑水的烂河滩。

“脏、乱、差、贫”等落后标签,舍烹一个也脱不了,是盘县当时最偏远、贫穷的村庄之一。

“曾经的劣势,成了发展的优势。”陶正学说,正因为偏远、落后,保全了舍烹的生态、无污染。形形色色的山景,新鲜的空气,都将成为“卖点”。

娘娘山湿地公园、飞流天瀑、暗河溶洞、大峡谷、天生桥、喀斯特地貌……都是大自然“馈赠”的天然景点。

特色瓜果采摘、民族文化体验、农业休闲观光……让人吃得放心,玩得开心。

不知不觉中,舍烹人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晚上6点多钟,早早吃过晚饭,30出头的黎艳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广场,自己加入广场舞的队伍,孩子自由嬉戏。

两年前,她和丈夫带着孩子在外打工,看到舍烹发展快,改变了在县城买房定居的计划,把家里的房子装修成乡村旅馆,做起了当时的独门生意,年收入数万元

随着旅游公司酒店、宾馆的开业,黎艳的生意因竞争而变淡了,她打算先观察一下,盼望随着游客增多后,可以捡“漏”,生意变旺,同时,她打算主动出击,增加餐饮,拓宽服务范围。

自陶正学带头发展农业、旅游业以来,舍烹逐年热闹,商业机会增多,村内农家乐、餐馆已超过5家。

目前在合作社和旅游公司的固定员工,达180多人,做零工的,难计其数。

陶正能家的7亩多地,3亩被征收,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剩下4亩流转给合作社,年流转费2000多元。

他负责银湖的船只管理,月收入2200元,老伴打扫卫生,月收入1800元,想着以后还有“分红”,倍感日子“有奔头”。

陶溜江和陶正能等员工一样,身穿印有“银湖种植养殖合作社”的工作服,上班可坐车,吃饭有食堂,生活“非常方便”。

随着就业机会大增,返乡的舍烹人多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少了。

每晚,银湖广场的“热闹劲”,要持续到晚上9点左右,村民陆续离去后才散场。

不久的将来,舍烹的村民将和陶正能一样,收入不仅有工资、土地流转金,还有分红,富裕的远景正步步临近。

“过去,邻里乡亲为一点小事,就会发生矛盾、争吵,现在,大家都忙着发展,村民的生活、精神面貌完全变了。”人们说。

从“富翁”到“负翁”

初次涉足农业、旅游业,陶正学不仅倾其所有投入,还付出了难以想象的热情和精力。同时,也收获了“回报”。

2013年12月,舍烹村委换届,陶正学高票当选村主任,表明了群众对他的认可;此后,他又被聘为普古党委副书记、园区所涉8个村的“联村党委书记”;2014年,陶正学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作为贵州唯一代表上台领奖……陶正学说,得到认可和肯定,再苦再累,都“很值”。

带动村民发展致富,是他多年的梦想,就地发展农业、旅游业,是他反复斟酌分析、“相准”了的行业。

前不久,村里勘探出了温泉,对舍烹的旅游开发,陶正学信心更坚定。

“做农业比煤炭行业复杂多了”。步入一个新行业,难度还是超乎陶正学的想象。

投入大、见效慢,陶正学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一些横在发展路上的政策、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拦路虎”、“瓶颈”,也让他“头痛”。

融资难是迫在眉睫的“拦路虎”。3年多来,陶正学投入园区的各项资金已近4亿元,绝大部分是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能抵押贷款的酒店、会所等资产,都抵押了,他从“富翁”变成了“负翁”。

园区内兴建的酒店、房屋、景观等设施,因没有产权,颁不了证而形同“黑户”,不能作为融资的资产。

前期只有投入没有产出,陶正学流动资金“奇缺”,他呼吁政府部门“加大政策支持,按比例给予建设用地指标,给园区所建设施一个名分”。

随着猕猴桃、刺梨、蔬菜等产业的发展,农产品将陆续上市,交通将是园区发展的又一个“拦路虎”,目前,从水盘高速的鸡场坪下高速,到舍烹还有50多公里的山路,耗时需一个多小时,陶正学颇有紧迫感。

据说,从英武到普古的一级公路正在规划中,路修通后,到舍烹仅需20分钟左右,交通瓶颈将被打通。

届时,制约舍烹发展的大山,将成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旅游“金矿”。

园区科技示范中心大棚内,生菜、西红柿等植物长相“蔫吧”,难见高产“迹象”,显然种植技术跟不上的结果。

人才缺乏和技术服务跟不上,也是制约园区产业发展的桎梏。

为此,陶正学也招聘了一些大学生和技术人员,但距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现在,他正积极与大学、科研单位商谈合作、科技扶持事宜。

记者说新闻

陶正学的梦

陶正学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五十知天命”开始践行梦想,需要激情、情怀和担当。

陶正学资产上亿元,但放在全国来比,仅是“沧海一粟”,据说在六盘水,比他富裕的也数以百计。

有钱怎么花,还真是个问题。一些“土豪”动不动耗资上亿建“行宫”、墓园。

钱往哪儿花?看似简单,其实取决于“思路”,是价值观的体现。

“致富不忘乡亲”,是陶正学的价值观之一。在稍有经济实力后,便默默开始资助孤老、帮助村民、为村里修路、建学校、捐资助学……累计金额超1000万元。

捐点钱、做点力所能及的好事,不难理解。用自己所有的资产来“折腾”一个农业园区,发展不能“吹糠见米”的农业、旅游业,让很多人不解。

“又不缺钱!几十岁的人了,整天忙碌操心,图什么呀?”对此,亲戚朋友不理解。

陶正学不承认自己是“土豪”、“暴发户”,他没有背景、没有关系,最初的生意,从盘县贩卖黄果到昆明,每个赚7分钱的差价。开货车、办公司、开洗煤厂、煤矿,几起几落,两次财产“归零”后,一穷二白的他,凭着毅力打了“翻身仗”。

作为商人,陶正学当然要追求成功,追求利润最大化。但他慎重考虑后,并“不怕风险”。

“万一失败,村民有满山的果园、干净的环境、美丽的风景,永远是赢家……”他说。

陶正学的发展,充满希望,也蛮多艰辛,对梦想的初衷,他没打算改变。

来源:贵州日报

系统门窗

高档隔音降噪门窗

隔音降噪门窗品牌

高端断桥铝门窗

上一篇: 臻美系列铝木门|火出圈的神仙铝木门,简直不要太绝
下一篇: 舒兰做纱窗电话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