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3款食品抽检不合格:铝残留量超标、腐霉利超标、阿斯巴甜超标……2、新春走基层·春节他们在一线丨大年初一,“镇里小小子”回到舒兰洪灾受灾最严重的村庄3、风雪寒夜访农家——新华社记者探访吉林舒兰洪灾重建村
3款食品抽检不合格:铝残留量超标、腐霉利超标、阿斯巴甜超标……
记者从省市场监管厅官方网站获悉,该厅近期组织抽检4类食品共102批次样品,其中,合格样品99批次(含保健食品45批次),不合格样品3批次。
不合格产品情况如下:
一、标称松原市宁江区快乐家佳蛋糕店加工的老式无水蛋糕(自制)(计量称重),铝的残留量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吉林省食品检验所。
二、舒兰市国芬蔬菜摊床销售的韭菜(计量称重),腐霉利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吉林省食品检验所。
三、公主岭市川骄河南街火锅店销售的水晶蒜(计量称重),阿斯巴甜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吉林省食品检验所。
对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已通报当地市场(食品)监管部门依法予以查处。松原、公主岭市市场(食品)监管部门已督促食品生产企业查清产品流向,召回不合格产品,分析原因进行整改;松原、公主岭、舒兰市市场(食品)监管部门已督促食品经营环节有关单位立即采取下架等措施控制风险。
特别提醒消费者,如购买或在市场上发现通告所列不合格食品,请拨打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12315热线投诉举报。
新闻多一点:
部分不合格项目的小知识
一、铝的残留量
食品中的铝主要来源于添加的改良剂和膨松剂(明矾),其主要成分是硫酸铝钾、硫酸铝铵,加入后使油炸面制品更蓬松。依据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规定油炸面制品中铝的残留量≤100mg/kg。体内铝的积累可减退记忆力、抑制免疫功能及阻碍神经传导。此外,铝在体内积蓄会增加肾的负担,对肾脏造成伤害。
二、腐霉利
腐霉利属于低毒性杀菌剂, 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可用于防治黄瓜、茄子、番茄、洋葱等的灰霉病,莴苣、辣椒的茎腐病,油菜菌核病等。少量的农药残留不会导致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三、阿斯巴甜
阿斯巴甜是一种经常用于食品加工的低热量人造甜味剂。它的甜度比蔗糖高出接近200倍。阿斯巴甜在食品中的主要作用是在降低热量的同时模仿糖的味道。造成阿斯巴甜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个别企业为增加食品的甜味,超量使用该添加剂,或者其使用的复配添加剂中该添加剂含量较高;也可能是在添加过程中未计量或计量不准确。长期大量食用阿斯巴甜超标产品,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影响。
吉林日报全媒体 记者:徐慕旗 编辑:赵树凯
新春走基层·春节他们在一线丨大年初一,“镇里小小子”回到舒兰洪灾受灾最严重的村庄
新华社长春2月13日电 题:大年初一,“镇里小小子”回到舒兰洪灾受灾最严重的村庄
新华社记者马晓成
“镇里的小小子,又来啦!”
大年初一是舒兰市开原镇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鞠文国的值班日,忙活完手里的活儿,他开着车来到新开村——舒兰洪灾后唯一的整体重建村。
寒冬里的吉林省舒兰市开原镇新开村,处处银装素裹,一片安宁祥和。农户家门口的地面上,除夕鞭炮燃放后的红彤彤碎屑散落一地。
“小小子”,是新开村村民对鞠文国和他同事们的昵称。一看到鞠文国,村民们纷纷笑着打招呼。
“过年了,我来给您拜个年!顺道看看房子暖不暖和,家里的设备用得顺手吗,还有啥需要处理的地方……”
走进村民徐中仁的家,人还没坐定,鞠文国就直奔厨房。他还惦记上次走访中发现的老人家中墙面返潮的问题。
“我先把这个防潮板给您安上,过两天我再来看看。”边说边干,鞠文国一阵忙活。
“这帮‘小小子’可好了!从房屋重建到入住,帮我解决了不少难题,要不我真担心这个冬天受冻。”徐中仁说。
在许多搬迁村民的眼里,鞠文国和同事们是靠谱的“小小子”。
吉林省舒兰市开原镇新开村异地重建的新房。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
去年8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席卷舒兰。许多村民还清楚地记得,洪水过后,胳膊般粗的树枝被拦腰折断,汽车被冲上了房顶,许多村民家断壁残垣,房子都露了天……新开村是当时受灾最严重的村庄,村里226户房屋几乎都受损严重。
洪灾后,吉林省迅速启动住房重建修缮。舒兰的冬天来得早,往往10月下旬最低气温就会跌破冰点。对于农民来说,有了热炕头才算有个家。为了让受灾村民们不受冻,舒兰市提出10月20日前必须完成重建及修缮工作。
39岁的鞠文国被选派为新开村新建项目的负责人。8月中旬,新开村的重建刚刚拉开序幕,一道棘手的问题却出现在鞠文国和同事们的面前:洪水过后,很多地方都集中开展重建工作,红砖等建筑材料一时紧俏,很难采购到。
“这可坏了,要住不上房子了”“冬天会受冻吧?”……一时间村民们担忧起来了。
一边安慰着村民,鞠文国和同事们一边抓紧解决建材问题,他们走遍了附近的村镇,最终工程没有因为等建材而耽误。
建房也好,在临时居住点生活也好,村民们有啥困难就帮忙解决啥困难,他们的行动也让村民们看在了眼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连续奋战两个多月后,去年10月22日,第一批受灾居民顺利搬入新房。
“红砖墙,钢房梁,水泥立柱,地基强,三层夹胶玻璃,断桥铝的窗,这房子不强啥房子强?”徐中仁老人脱口而出的段子,还押着韵,逗得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
“许多农村工作都是‘鸡毛蒜皮’的琐碎事,并不像特殊岗位那样轰轰烈烈,也不像一些岗位,过年必须要有人值守,大大小小的问题平时边发现就边处理了,过年回村里不一定能帮着大家干点什么,可是最近天冷,村里老人又多,不到村里总觉得放心不下。”
重建新开村,鞠文国曾一连40多天没回家,眼看着重建的村庄一点点从无到有,鞠文国养成了新习惯,他更愿意把到新开村称作回村。
“时间长了不见,我们也想这群‘小小子’,来得好,咱们这是走亲戚!”徐中仁老人说。
吉林省舒兰市开原镇新开村村民在家中贴窗花。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
离徐中仁家不足百米,是村民曲玲的新房。屋外,传来一阵鞭炮声和孩子们的欢闹声。
屋内,沙发、电视、热水器、洗衣机,新家的设施一应俱全,“三室一厅”的格局宽敞明亮,劈柴在灶台里烧得噼啪作响……浓浓暖意中升腾着对新生活的希望。
家在,人在,希望就在。
“房子住得暖,兜里也得多赚点钱。”鞠文国帮曲玲盘算着往后的日子,“去年稻花香的售价还可以,今年再种可得注意价格波动,得想办法提升产量控制成本。过一阵,镇里组织农技培训,到时候我叫你!”
这个春节,新开村共有37户村民在新家度过,还有许多村民会在节后陆陆续续搬进新家。
如今的新开村早已不是几个月前满目疮痍的模样。一幢幢崭新的住宅整齐排列,一座座窗棂贴满了窗花,一片片炊烟升起,夹着不同人家年饭的不同味道。
“回村会有种成就感。这一片片瓦、一块块砖是大家拧成一股劲干出来的。”走在新建的新开村里,鞠文国还不时盘算着今年的工作。
“村民们温暖过冬的目标我们实现了,但是道路和农民家前的小院就得开春后再来弄。等全部重建完成,这里有广场,有超市,配套齐全……”
不知不觉,日头已经西斜。鞠文国走出最后一户村民的新家。他婉拒了主人让他留下来吃饭的邀请,想把晚上的时间留给家人。
他伸了伸腰,深深吸了口气,说:“去年是忙碌的一年,今年还会更忙。但想起能让乡亲们在寒冬里住进新房、开始新生活,心中就有一种成就感,忙也开心、忙也自豪。”
据了解,去年入冬前,舒兰市受灾的2000余户修缮、重建房屋已全部完工,许多受灾群众已经搬进了新居。
风雪寒夜访农家——新华社记者探访吉林舒兰洪灾重建村
小雪节气过后,今冬第二场寒潮袭来,东北地区气温骤降。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记者走进灾后重建的吉林省舒兰市开原镇新开村。
天色渐黑,远处的山,渐渐没了轮廓,四周一片寂静,许多村民家亮着灯,暖黄色的光照亮了寒夜。
开原镇新开村异地重建的新房。11月23日,新华社记者唐成卓 摄
今年8月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毁了新开村200多间民房。两个多月后,200余栋新房在地基高、地势平的区域异地重建。
听到敲门声,70岁的村民徐中仁打开门。
“大娘,我们想看看您新建的住房,屋里冷不冷?”
听到来意,徐大娘热情地把我们引进屋。一道门,隔着两个季节:屋外,寒风刺骨;屋内,温暖如春。
11月23日傍晚,开原镇党委组织委员谭宏鹏正在为记者段续介绍新开村异地重建项目的情况。新华社记者唐成卓 摄
“快坐快坐。”徐大娘忙着招呼家人招待来客。11岁的小孙女王冰正在里屋看书,梳着小辫从门里探出头来打量,电热水壶咕嘟咕嘟地响。
待记者眼镜上的雾气散去,家里的陈设映入眼帘:沙发、电视、热水器、洗衣机;网络机顶盒下面,是一个无线WIFI;三间卧室里,两张大床一铺炕,干净整洁。劈柴在灶台里烧得噼啪作响,电暖器也带来融融暖意。
没等记者发问,徐大娘就指着房子满心欢喜地说:“这房子,杠杠的,三七墙,钢房梁,水泥立柱,地基强,三层夹胶玻璃,断桥铝的窗。”脱口而出的段子,还押着韵。东北方言里,“杠杠”能表达结实、质量好的意思。“三七墙”是指外墙体有37厘米厚,保暖性好,冬暖夏凉。
“俺们农民都知道,盖房用‘三七墙’,那就是好房子。”徐大娘说。这样的“好房子”,徐大娘家周边还有200多户。洪灾过后,吉林省迅速启动住房重建修缮工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根据各地实际,采取农户自建、政府统建、货币安置等多种方式,确保入冬前受灾群众都能安全回家或搬入新居。目前,舒兰市2000余户修缮、重建房屋已全部完工。村民伴着新房子开启了新生活。
11月23日傍晚,开原镇新开村村民徐中仁在新房子门前清扫积雪。新华社记者唐成卓 摄
8月初那场罕见强降雨引发的涝灾害,让徐大娘住了半辈子的老房子被冲垮,安稳的日子也被打乱了。
儿媳赵绪媛插话:“家里的人都没事,是不幸中的万幸。”发水前几天,根据气象预报,舒兰市启动应急预案,县里、乡镇、村上的干部一茬一茬来到新开村及周边村镇,帮助大家提前撤离。“白天转移,当天夜里,洪水就来了。”徐大娘说,“如果不是这些干部……我不敢想。”
儿子王海波、儿媳赵绪媛养着30多头牛,被洪水冲走了5头小牛犊,价值两三万元。孩子在上学,房子要重建,家里东西还要置办,对这个不宽裕的家庭来说,这些都是笔巨大的开销,一家人愁上心头。
但这种困境,随着四面八方的援助,逐渐消解。
临时安置点里,干部和志愿者们一波波汇聚而来,忙前忙后,热乎饭顿顿有肉,受灾群众还领到了新衣服、新毛巾。
救灾现场,“橄榄绿”“火焰蓝”“电网红”一片忙碌……扶正歪斜的电线杆,架设新的电线网线,清理稻田杂物淤泥,修复冲毁的道路。
重建区域,新房建设紧锣密鼓开工,省市县专班、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国网吉林供电公司……建设者们延长工时、加快进度,10月下旬房子盖好,徐大娘一家成了入住新房的第一批人家。
如今,“房子全部建好,群众可以随时入住。”舒兰市的驻村包保干部谭宏鹏说,让群众安全温暖过冬,一个也不落下。
11月23日,开原镇新开村村民徐中仁和孙女王冰正在新家中吃晚餐。新华社记者段续 摄
夜越来越深,添了柴的灶火,烧得更旺,炕头火热。徐大娘叨咕着:“老伴儿两年前去世了,如果他还活着,也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她赶忙拿出手机给记者看,念着一条微信消息:“奔赴抗洪抢险现场的舒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骆旭东等四位干部因公牺牲,追悼会上,许多群众前往送别……”
“他们是为了我们而走的。”徐大娘说话时,眼里泛起泪光。屋外,雪还在下,屋里,温暖如春。(记者段续、唐成卓)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