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合肥城隍庙、步行街藏着这30家美味老店,吃完它我用了20年时光2、张洪英 || 广州知府刘溎年的“朋友圈”3、失散多年的骨肉,在无锡被找到了,母亲失声痛哭这里头的故事心酸
合肥城隍庙、步行街藏着这30家美味老店,吃完它我用了20年时光
那阳光,碎裂在熟悉场景,
三孝口、四牌楼、女人街、
城隍庙、步行街、大通路......
下一站叫过往,
请带好随身回忆准备出发,
那些舌尖上的记忆,
那些掌勺人他们还好吗?
1、小老宋粉丝
1997年在女人街做鸭血粉丝,小宋也变成老宋,这家店不得不尝的必然是“鸭血粉丝”了!用高汤熬制并加入多种秘制酱料和辣油熬制出的汤汁是这碗粉丝的精华所在!汤汁鲜辣浓郁,粉丝完全吸收了汤汁的精华还十分劲道有嚼劲,鸭血软嫩鲜香。
?地址:长江中路与金寨路交口女人街中段
?人均:10元
2、祥子电烤串
烤肉是用电烤箱烤出来的,最大的特色是他们家的烤串最后一块是肥肉,靠猪肉自身的油来烤,肥肉肥而不腻,飘香四溢。一晃近20多年过去了,当时一串5角的价格如今上涨到3块钱,当年那些吃烤串的孩子的孩子都长大了,还是会带着孩子去吃烤串。如果电烤串没有涨价,我们没有长大,该多好。
?地址:城隍庙南门正对面
?人均:10元
3、大老刘小吃
地道的合肥味小吃,20多年来,有从学生时代吃到上班的老食客,始终坚持用传统小砂锅烧制出,刚煮开的汤头,滚烫且鲜美、粉丝选材好,入口弹滑,融入了牛肉汁的鲜味。有慕名而来的吃货只为吃上牛肉粉丝砂锅。
?地址:
?庐阳区人民巷与益民街交叉口文彩大厦附近
? 蜀山区三里庵国购广场停车场入口对面
?人均:15元
4、周贵妃凉皮
后来周贵妃凉皮在合肥开了很多店面,成为家喻户晓的美食典范,但老合肥人最爱去的还是城隍庙总店,点碗凉皮加酸奶,熟悉的味道带来往日的回忆,喧嚣的闹市找到让心静下来的去处。在这里有着满满的回忆还有贵妃凉皮的余味。
?地址:城隍庙中段
?人均:10元
5、马老大烧烤
合肥人都知道东边有一个老烧烤摊,不管刮风下雨工作日还是周末,客人络绎不绝。烤五花肉肥瘦相间,肥而不腻,口感脆而不腻,带着点点蒜香。烤鸡翅外焦里嫩。炒花甲的肉颗颗饱满,也很入味。虽然整体环境不是很好,但仍旧很多人驱车二十几里,品尝这一份回忆。
?地址:和平路安纺二村三号门内
?人均:40
6、鱼煲第一家
合肥最火的鱼煲店,点单最高便香辣鱼煲了,取材鲢鱼,独有的细致嫩滑吃起来余味悠长,不会感觉到腥,鱼煲下面的豆腐和粉皮借着鱼鲜也别有风味,在物是人非的今日,鱼煲还保留这小份30大份40的价格。
?地址:步行街明教寺向南勤劳巷内10米 / 淮河路步行街老凤祥对面
?人均:40元
7、陈氏老字号名小吃
无论离家几千里几万里,忘不了最爱的那一口煎饺和沙汤,这一家做了二十年的锅贴店,锅贴,皮金黄焦脆,韭菜馅和肉馅就可以满足清晨的胃,一块钱四个,别的地儿没这价。sa汤的蛋花大块,辣糊汤口味比较淡。
?地址::宿州路花园东巷内风波庄旁
?人均:10
8、和兴园
15年老店,大学生和教职工的聚点,2楼有60人宴会厅和7个包厢。过江鱼和刀花肉还可以。其实回头看,吐槽大多数,可是以前学生时代不论好坏,在乎的是与谁一同去吃。
?地址:宁国路工大附中对面
?人均:50
9、飘香心语
海苔肉松小贝和肉松蛋糕就是满满的酱和超级多肉松的结合啊!咬第一口的时候,酱会从蛋糕的后面溢出来,蛋糕整体湿软,吃起来口感很棒,那时候他还叫飘香西饼屋,名字很有那个年岁的味道。官亭路还是记忆中的那个样子,站在路口,仿佛就看见了曾经的自己
?地址:长江中路与官亭路交叉口向里50米
?人均:23元
10、老房子酸菜鱼
开了很多年的老店了!会吃的人都会选择这样的小店,味道好分量足,鱼肉嫩滑鲜美~辣椒片和芝麻散发着诱人香气,热油浇过后香气四溢!还酸辣土豆丝,煎牛肉,泡椒牛蛙,这些美味也很好吃。
?地址::蒙城路西侧城隍庙古玩城斜对面
?人均:40元
11、三号门粉丝
爱吃的老店大多藏匿在这样无名之地,用蘑菇青菜打底,放一勺清汤,拽一把泡好的粉丝,煮软后撒上香菜浇上牛肉和辣油,这才是一碗完整的砂锅牛肉粉丝。用芹菜代替香菜,这样的清香对不喜欢吃香菜的人是一种无言的温柔。牛肉香辣入味,粉丝爽滑有弹力,这里甚至没有门头,很多人还是喜欢坐在门口,惬意自在的品尝这一份美味。
?地址:现地址为片塘路72号梧桐坊商业街3101-3103号
?人均:10元
12、朝鲜冷面
开了N多年,店一直那么大,还经常不开门,就是这么任性! 招牌冷面吃完浑身凉爽,汤又酸又甜又辣,招牌的荞麦冷面,面超劲道,里面有泡菜所以口味酸酸甜甜,还有半个鸡蛋、黄瓜丝、梨条(可以说很创意了),混在一起口感很好!
?地址:原芜湖路与宣城路交口少年宫斜对面更改为南一环和宣城路交口 合工大北门斜对面
?人均:18元
13、缪记得蚨香
这么多年来,排队已不稀奇。蜜汁烤翅,淡淡的甜,女生更爱,肉嫩又有嚼劲,细嫩紧致。鸡翅金黄诱人,环境舒适,适合大小各种规模的聚餐。
?地址:太湖路店:宿松路与太湖路交叉口向北50米
?人均:70元
14、甜嘟嘟烘焙坊
吃过很多高大上的甜品,心里却始终放不下那个吃了十几年的味道,没有华丽的装修,只是低调的坐落在舒城路上。奶酥蛋糕口感温厚绵密。乳酪饼干入口浓郁,肉松卷松软,沙拉酱充足。南瓜面包有芝麻豆沙的馅,菠萝包的形状也很可爱,泡芙里的奶油细腻,如果路过,一定会带一点回去。
?地址:舒城路2号(红府超市南侧100米)
?人均:10元
15、小朱麻辣串
红星路和舒城路这些街道巷子里,藏匿着大大小小的老字号店,小朱麻辣串也是这里的一家。小时候的喜爱至今也没有改变。烫菜和涮菜,甜酱辣酱自由选择,每一口都是回味。
?地址:益民街与舒城路交口
?人均:10元
16、红太阳牛肉馆
主打牛肉火锅,也可以点一些炒菜,一顿饭吃好喝好!货真价实,平价实惠!牛肉熬煮以后吸收汤汁的味道,入味有嚼劲,但是他家的汤底并不咸,反而是偏清淡,吃一口牛肉,配一口汤,点上一些炒菜,三五好友,别以为不起眼而错过。
?地址:太湖路与桐城南路交叉口,往南200米(交警三大队斜对面)
?人均:12元
17、罗家淮南特色小吃
隐藏在居民楼内的炸土豆小店,深藏不露,却开了24年之久!是很多食客记忆中的那个老味道。炸制出的土豆脆弹软糯,既有炸制土豆的脆感后不失土豆本身的软面。秘制酱汁咸鲜酸辣,给这份小小的土豆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绝对是合肥独一无二的土豆吃法!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南陵路38中斜对面东菜市内
?人均:10元
18、二宝煎饺店
包子煎饺都是现包现做。每一个饺子都受热均匀。既不会烧焦,煎饺底部酥脆,又保证了饺子皮的酥脆口感。肉馅肥瘦相间香而不腻,皮超级软,就是小时候的味道,只有这里还有煎包。
?地址:人民路与红星路交口
?人均:10
19、和平小吃部
老板特制的“粉丝肉末蛋饼”皮薄、馅足、粉丝弹牙、表皮酥脆。还有什么能比地道够味的早餐更催人早起呢?还有什么比习惯的味道更让人怀念。
?地址:环城南路与桐城路交口50米
?人均:6元
20、李享麻辣串
十块钱就点到这样满满的一盘炸串。火腿肠、里脊肉,藕片、年糕、金针菇等等,荤素搭配,超人叔叔数了下一共有14串呢,还怕吃不饱?大豆油炸出来的麻辣串原汁原味,香脆可口。
?地址:合肥市西园新村30号
?人均:8
21、阿杜龙虾
喝啤酒,吃龙虾,撸烤串,是合肥人在夏季夜晚最喜欢做的事情!和朋友一起,在深夜撸串吹牛都会去阿杜龙虾。夏夜里的晚风吹拂,有你的味道。
?地址:光路与和平路交口向西50米
?人均:50
22、皇后猪蹄
隐藏在菜市场里面的人气美食,猪蹄香滑软糯,每天必会引发一波抢购。皇后猪蹄可是远近闻名的,就连住在西门的小伙伴们都禁不住诱惑赶来排队!每天只做两锅,一锅线上销售,一锅线下实体店销售,不抓紧可能就赶不上了。
?地址:合肥市临淮路与琅琊山路交口三里街菜市场内
?人均:15元
23、陈三光芙蓉蛋卷
记忆中童年的老巷子里有很多的美食,每一种都想吃,然而常常一份陈三光的芙蓉蛋卷就饱了,如今小摊也变成了店铺,是岁月留下的辗转。
?地址:人民路与红星路交口
?人均:10元
24、刘鸿盛
还记得小时候妈妈带我去这家店吃馄饨,人叫那个多啊,木质的桌椅,柴火灶烧着一大锅水,馄饨一批批的下着。店里就摆着成袋的面粉,师傅们就在一旁的桌上包着馄饨。冬菇鸡丝馄饨,皮很薄,入口非常好吃,香味浓郁 ,难忘的美味啊。
?地址:合肥市宿州路170号三中旁
?人均:15
25、007牛肉面
老牌牛肉面店~牛肉超大块!!辣呼辣呼的,牛肉有嚼劲,里面有葱蒜,牛肉在底下,上面全是辣油,红晃晃的辣油看起来赶脚充满挑战。永远无法忘怀的麻辣鲜香。
?地址:金寨路与回龙桥路交叉口西50米
?人均:8
26、蜀坤肥肠馆
这一做就是十几年,老板每天天刚亮就要去附近的批发市场进货,回来后就开始清洗制作,干煸肥肠是肥肠爱好者的必点之菜,香,脆,麻,辣!大火烹制,收油收汁,不仅不油腻,还很香脆可口。
?地址:桐城南路与望江东路交口北侧
?人均:50元
27、小辣椒砂锅店
老板老板娘都很和气,真心觉得美食并不是要多么富丽堂皇的店面,穿戴统一的服务员,好吃才能接地气,被大众喜爱。汤底浓郁,牛肉块头大,有嚼劲。传统的砂锅煮出来的更有味道,粉丝久煮不烂,质量很好啊。
?地址:濉溪路和白水坝菜场交叉口向南50米
?人均:10元
28、贺掌柜凉皮
22年老字号,实实在在的纯手工自制,手工凉皮掺米线海带黄瓜豆芽、浇蒜水辣油,也没什么特别但每次都是一大碗分分钟见底!一份冰镇红豆酒酿简直太过瘾。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宿松路与青弋江路 南园菜市场
?人均:10
29、小丁老字号无为板鸭
这家店始于1983年,同样的店铺,现在当然老板娘叫张姐,这家店传承于张姐的婆婆,婆婆的手艺又是从父亲那继承过来。在那个交通不便利的年代,老太太每天挎着装满板鸭的竹篮子从西七里塘走到红星路,篮子里装着好几十斤的鸭子,一坚持就是好多年,这一份美味还在,却不见当年掌勺人。
?地址:红星路与舒城路交口
?人均:23
30、庐州烤鸭店
假如有一天你突然要离开合肥,而你只剩下一天的时间,你最想在合肥吃什么?庐州烤鸭的赤豆糊,鸭油烧饼~赤豆糊桂花味十足,口感醇而不腻。
?地址:宿州路107号(近淮河路步行街)
?人均:15元
这些街角巷尾“破旧难堪”的老店
青苔斑驳的墙面下
却给人一种温暖熟悉的感觉
它陪着岁月和我们成长
成为我们心头那一份温热的
存在
时间如白马
抹不掉的舌尖记忆
请选择有你温暖回忆の那家店
张洪英 || 广州知府刘溎年的“朋友圈”
刘溎年(1822年~1891年)字蜀生,号树君,晚号约园,顺天大城(今河北省大城县刘固献村)人。以联捷进士(即秋天考中举人,次年春考中进士。)初仕翰林院,后外放广东惠州、潮州、广州任知府。六十岁时辞官,寓居扬州约园。著有《三十二兰亭诗存》《三十二兰亭诗存续刻》《三十二兰亭诗存再续刻》《约园词》。其诗《都门道中偶得》收入清末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第一百五十七卷。
刘溎年年少而孤,早年生活艰辛,曾外出作教书先生。“我母呼我前,殷勤语良久。谓我客风尘,十年每八九。世路多艰难,业已亲身受。” “自我家中落,腴田不十亩。”(1853年《纪别》)步入仕途也比较曲折,先是入僧格林沁军中为文吏,以军功获完县教谕。“捧檄驱驰强自宽,十年辛苦得闲官。文章福薄名场老,迂拙生成世路难。”(《抵完县作》)“俸薄持家俭,官闲觅句多。”(1859年《己未除夕守岁》)正因有异于常人的人生历练,他在外放广东任地方官的时候,才能体察民情,因势利导,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得以施行到具体的行动上,得到很好的赞誉。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做官”的态度:“坐久与君同一笑,当官原似处藩笼。”(《周菊轩同年赠碧纱橱并以诗来依韵赋谢》)正是这样一种淡然洒脱的心态,才使他激流勇退,晚年辞官退养。
刘溎年为官之暇,喜与同僚、好友诗词往来相和,结交多为当时名流,尤其寓居扬州时,身边名士云集。其书法学苏轼,形神兼备,颇得苏书之神韵,故而获得当时扬州诸名家对他书法的认可。“座上久临帖,枕边犹觅诗。”(《围炉》)诗词唱和之余,也为不少扬州画家的画作题跋。刘溎年结交的文人墨客,多为中下层官吏,这些人在清末民国时期都有不同的成就,在《三十二兰亭诗存》等刻本中涉及与之有交集的人物约有百余人,兹依其诗词线索稍作爬梳,将与其有诗词往来较多的同僚、诗友作一介绍。
汪鋆(1816年~?),字研山,江苏仪征人。工诗善画,精通金石。辑有《扬州画苑录》《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春草堂随笔》《百梅集》《广印人传》《南画大成》等作品。
王菼,字小汀,又字受辛,江苏扬州人。咸丰间人,诸生。淮海词派代表人物,著有《受辛词》。
黄锡禧,字子鸿、勺园,号鸿道人、涵青阁主,斋名栖云山馆,个园主人黄至筠第五子。师从吴让之,擅长作词、绘画、收藏,著有《栖云山馆词存》(同治六年刻本)、《栖云山馆词续》。黄锡禧与张午桥、刘树君、汪鋆等交流甚广。光绪七年(1881年)冬,张午桥约黄锡禧、汪鋆、王菼、吴丙湘、方濬颐、刘溎年等词友结消寒词社于扬州榕园。事见刘溎年《古香凹诗馀序》《约园词》及李国模《合肥词钞》卷三。
吴让之刻黄锡禧用印
方濬颐(1815年~1888年),字饮苕,号子箴、梦园、忍斋。祖籍安徽休宁县鄣源,寄籍安徽定远炉桥,1879年迁居江苏扬州。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年)进士,1845年为翰林院编修。1858年“科道京察一等记名”,外放四川按察使。后任两广盐运使,调任两淮盐运使,在扬州开办淮南书局(在今扬州东关街小学处),扩大扬州安定、梅花两书院。致仕后,居扬州湾子街“梦园”。授课之余,兼主修《续纂扬州府志》。留下的诗词多达5859首,著有《梦园书画录》《二知轩诗文集》《忍斋诗文集》《古香凹词》等。
方浚师(1830年~1889年), 字子严,晚号梦簪,安徽定远人。咸丰五年(1855年)举人。历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侍读、两广运司、直隶永定河道按察使等职。著有《退一步斋诗集》《文集》《焦轩随录》《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官录》等。
孙楫(1827年~1899年),字济川,号驾航,山东济宁人,户部尚书孙瑞珍之孙。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科进士,选庶吉士,历礼部主客司郎中记名御史、福建道监察御史、陕西道监察御史、工科给事中、广东按察使、盐运使、广东雷州、广州、扬州知府,广西右江兵备道、湖南按察使、顺天府府尹等职。
李士棻(1821年~1885年),字重叔,号芋仙、二爱山人、悔余道人,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清藏书家、诗人、书法家,与中江李鸿裔、剑州李榕号称"蜀中三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拔贡,同治初任彭泽知县,继任于江西临川(今抚州)。去官后流寓上海二十余年。善书法,性亦狂傲,目极无人,以藏书富而自骄。藏书楼称"耕读山房"、"天瘦阁"、"平等阁"等。著有《天瘦阁诗草》《天补楼行记》《益州书画录》《忠州李氏藏书草目》。
裘晓华(1803年~1893年),字德俊,直隶河间县行别营人,安徽凤阳知府裘宝善之子,道光五年(1825年)解元。同治至光绪初年,先后出任江苏补用道、甘肃兰州遗缺知府、礼部给事中掌浙江道监察御史。
张维屏(1780年~1859年),字子树,号南山,又号松心子,别署楚客、第七洞天樵客、南山道人、珠海老渔、唱霞渔者等。广东番禺(今属广州海珠)人,原籍山阴。张维屏是中国近代广东诗坛领军人物,诗名远播海外,与谭敬昭、黄培芳并称“粤中三子”。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历任湖北黄梅、松滋、广济和江西泰和等县知县,升江西南康知府。道光十六年(1836年)辞官归里,筑“听松园”于广州花地,潜心著述。曾短暂任广州学海堂堂长,讲学授徒。
李长荣(1813年~?),字子虎,号柳堂,广东南海人。为张维屏入室弟子。曾任儒学训导、儒学教授等职。辑有《茅洲诗话》《柳堂诗话》《海东诗话》《寿苏集》《海东唱酬集》(与日本诗人滕宏光、关义臣等的唱和集)、《柳堂诗友师录》。
戴燮元,字和甫,一字少梅,丹徒人(今江苏镇江)人,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补内阁中书,缮校实录,后升户部郎中,赴浙江任驻防军海运等重要局务。因父丧归故里,卒于家乡。著有《东牟守城纪略》1卷、《听鹂轩诗抄》16卷。戴燮元搜集戴氏五世二十五人诗作,编成《瑞芝山房诗文钞》八卷。其父戴肇辰(字友梅),历官山东登州、济南、广东廉州、琼州、广州等地知府。戴氏父子与刘溎年均有诗文往来。
彭翰孙(1834年~1886年),字南屏,室名师矩斋,长洲(今苏州)人。工部侍郎彭蕴章之孙。彭氏系吴中(苏州)望族,世代科第传家,门庭显赫。
张联桂(1838年~1897年),字丹叔,一字韬叔,江苏扬州府江都县 (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浦头镇)人,少时随其父张薰迁居江都县城。先在京入赀为太常寺博士,历任灵川县知县、贺县知县、全州知州、广东高州知府、惠州知府、潮州知府,广东、湖北道员,广西按察使、布政使,广西巡抚等职。中法战争后力争坚持领土主权。著有《问心斋学治杂录》《问心斋学治续录》《延秋吟馆诗钞》《延秋吟馆诗续抄》《张中丞奏议》等。
张寿荃,湖南宁乡人。宋理学家张栻后裔,署广东按察使。
湖南宁乡巷子口张寿荃旧居
张丙炎(1826年~1905年),原名张世铮,字午桥,号药农,一号榕园。咸丰九年(1859年)进士,广西廉州知府。
李培桢,原名谱征,字蔚之,一作维之。光绪二十年(1894年)创建镇江四经丝厂。
潘衍鋆(1837年~1882年),原名汝楠,字任卿,广东南海鳌头堡人,后迁居佛山。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光绪八年(1882年)任陕西潼商道台。
陈沣(1810年~1882年),字兰甫,一字兰浦,自号江南倦客。因晚年著《东墅读书记》,又称东墅先生。道光十二年(1832年)举人,会试六次落第。大挑二等任广东河源训导,后补选知县,申改国子监学录,后由督抚荐给五品衔。曾任学海堂学长、菊坡精舍山长,著有《东墅集》《东墅续集》《菊坡精舍集》、《汉儒通义》《声律通考》等120余种。陈沣为刘溎年《三十二兰亭诗存》作序。
宋泽元,字华庭,山阴人,著《忏花庵诗抄》,曾任惠州同知。与刘溎年唱和最多。
叶绍本,字仁甫,号筠潭,归安人。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山西布政使,降鸿胪寺卿。著有《白鹤山房诗钞》。
贺祥麟,字麓侨,浏阳人。举人,曾任无极知县、云龙知州。著有《有真意斋诗集》。
李羲钧,原名锡钧,字仲鸿,号稚和,直隶任丘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官陕西陕安道台。著有《无近名斋诗稿》三卷。
秦炳文(1803年~1873年),字砚云,号谊亭,无锡人,他是清代在北京松筠庵中交游的重要画家之一。道光二十年(1840年)举人,官吴江教谕,晚入赀为户部主事。
颜培瑚(1809年~?),字铁山(铁珊),号夏廷,广东连平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历任山西、陕西道监察御史,刑科、工科给事中,扬州、淮安知府,江苏候补道署淮徐扬海兵备道。颜培瑚曾在惠州丰湖书院当过主讲老师。工诗词、书法,著有《自怡斋诗草》。
叶大同,福州闽县人。南宋末郡马叶益同宗后裔,叶观国曾孙,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于广东五任知县。
丁日昌(1823年~1882年),字持静,小名雨生,别名禹生,广东潮州府丰顺县(今梅州市丰顺县)人,潮汕诗人,梅州八贤之一,客家先贤。丁日昌历任广东琼州府儒学训导,江西万安、庐陵县令,苏松太道,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总督衔会办海防、节制沿海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晚年定居揭阳县榕城梅林巷内。丁日昌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和中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藏书楼名“实事求是斋”,后改名为“百兰山馆”,又命名为“持静斋”、“读五千卷书室”,藏书共10余万卷,著有《抚吴公牍》《保甲书辑要》《百兰山馆诗》《奏稿》《五洲政要通考》《百将图传》《巡沪政书》《丁禹生政书》《百兰山馆古今体诗》等。
周冠,又名周廷鼎,字鼎卿,广西桂林灵川江头洲村人。咸丰十年(1860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编修。历充国史馆纂修、总纂,功臣馆纂修,文渊阁校理。后调河南汝宁。周冠善于文学,精通经学,与桂林的朱琦、龙启瑞等被称为桂林的“十大才子”。他在京与杨翰、何绍基、林肇元有诗文交,曾在晴川(汉阳龟山东麓)书院等地讲学。著有《宝拙斋集》。
桂林灵川江头村周(冠)氏宗祠.
孙福清,字补璇,号稼亭,浙江嘉善人。咸丰元年(1851年)举人,历任山西、广东知县,大理寺评事。曾刻《槜李遗书》,著有《望云仙馆诗钞》《海南纪游草》。
长善,字乐初,有《芝隐室诗文集》。
余星堂,字正焕。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兵备道,以父老请终养。
苏赓堂,字廷奎,河道总督。
何应祺,字镜海,善化人。咸丰中以候补县丞充营官,保道员,加按察使衔,晋布政使衔。署赣南、高廉兵备道。著有《江西忠义录》《镜海诗稿》《守默斋诗稿》《柳堂师友诗录初编》等。
黄璟(1841年~?),字小宋,号二樵,晚号铁生,斋号“四百三十二峰草堂”,广东南海人。先后任唐县、浚县等地知县,陕州知州。
秦祖永(1825年~1884年),字逸芬,又字撷芬,号桐阴、桐阴生、逸道人、楞烟、邻烟、邻烟外史等,江苏梁溪(今无锡)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拔贡,曾于河南开封为官,后任广东碧甲场盐大使。工诗,善书。为晚清时期“娄东画派”之代表性画家与评论家,著有《桐阴论画》《桐阴画诀》,辑有《画学心印》等。
彭君谷(1821年~1885年),字贻孙,别号洮湖渔隐,江苏溧阳人。同治二年(1863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改广东河源知县、三水、新会知县。后调迁广东省按察使,卒于官。擅长书法,喜诗词。主编《化州志》等地方志书,著有《洮湖渔隐词钞》2卷。
晏端书(1803年~1882年),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任浙江杭州知府、浙江按察使等职,后升江西、山东布政使,浙江巡抚、督办江北团练大臣、左副都御史、署两广总督兼署广东巡抚。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与英杰、方浚颐续纂《扬州府志》共二十四卷。
孙观(?~1889年),字国宾,号省斋,安徽舒城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同治八年(1869年)任广东按察使,次年署广东布政使。同治十年(1871年)任直隶布政使。
温月楼(1825年~1893年),又名东州,号树棻,广东潮州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举人,任潮州府海阳、潮阳、惠阳、饶平等12县知县。
俞文诏(约1828年~1883年),字廷珍,号麟士,安徽婺源人。以监生捐郎中分发刑部,选官四川,任嘉定知府。历调四川夔州、叙州、成都等地知府,建昌上南道道台,署理四川按察使、护理布政使。
汪镇,字冰臣,安徽歙县大里人,官河南堰塘同知。著有《桃花潭馆诗存》。
吴次潇,号丙湘,江苏仪征县人,光绪十四年乡试中举;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授河南道员。
文星瑞,字树臣,江西萍乡人。官廉州知府。有《啸剑山房诗草》。
祁世长(1825年~1892年)字子禾、念慈,一字子和,号敏斋,室名思复堂。山西寿阳人,祁寯藻之子。咸丰十年(1860年)进士,历礼部、吏部侍郎,擢左都御史,迁工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尹。卒谥“文恪”。有《思复堂集》《翰林书法要决》《祁文瑞公年谱》。
朱用孚(1823年~?),字颖白,顺天府宛平人。曾任南海县黄鼎司巡检,咸丰十二年(1862年)任博罗县令,署东莞知县,后任潮州府同知,善诗。
潘贞敏,字伯时,曾任惠州经历,为刘溎年下属。
任联第,号杏田,大城人,刘溎年启蒙老师。
作者简介:张洪英,现为廊坊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文博研究馆员,长期从事文物考古工作,为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河北省考古学会理事,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
失散多年的骨肉,在无锡被找到了,母亲失声痛哭这里头的故事心酸
今天,在无锡市救助管理站内,一位母亲放声痛哭。她连声说:“谢谢你们,帮我把找了四年的女儿送到我身边!”
历时4年,这一家人跨越异地的寻亲历程,终于在无锡民政部门和公安部门的通力协作努力下,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花季少女走失四年 流浪无锡
中间的这位女子名叫龚小燕,旁边的则是她的母亲。家人介绍,他们老家在淮安。小燕是一名聋哑人,多年前走失之后,一家人再未见过面,此次亲人能再次团聚,一家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龚小燕的姐姐回忆当初,她告诉我们,妹妹是一位聋哑人,2012年的时候在淮安老家就走失了,其后家人像疯了一样四处寻找,然而小燕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毫无信息。
孩子的走失,做母亲是最伤心的。龚小燕的母亲哭诉道,当时失魂落魄的她发动了全家、亲戚四处寻找,还找到了外地……但是,该找的地方都找遍了,线索全无。没有女儿的日子里,每天她都会在门口张望,希望看到女儿的身影。
直到前段时间他们接到无锡市救助站的电话,这才知道,原来小燕在无锡。 一家人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曲折寻亲路 没想到还能团聚
此次在救助站里,除了小燕一家人团聚以外,来自安徽舒城的宋雨一家,也得以亲人再相见。
据了解,宋雨今年27岁,三年前在江阴的一个工地上打工,一次外出之后,便再也找不着人了。家人介绍,小宋脑筋不太好,智力有缺陷,可能是外出之后找不到回去的路,这才走失的。
宋雨叔叔告诉我们,走失的这三年,全家人经常在江阴汽车站、常州汽车站守候,无论是什么样的方法都会去尝试,却始终没有消息。
亲兄弟重逢,紧紧拥抱,泪如涌泉。宋雨哥哥说,因为找了这么多年,家里人都已经有了最坏的打算,因为宋雨生活自理能力差,大家都以为弟弟早已死在外地,谁也没想到还能再次见面。
宋雨的家人虽然已经心灰意冷,但是身边总还是带着““寻人启事”,他们一直都没有放弃寻找亲人的任何一丝机会。
对于小燕和小宋他们来说,
这次到底是怎么找到他们的亲属的呢?
血液鉴定 确认亲人两个家庭的团聚,终于可以让家属心头,那悬了多年的石头落了地。一声痛哭,也终于缓解了心中多年来,对亲人苦思不得的痛苦。
无锡市救助管理站站长陈洁告诉我们,近日,救助站对多位流浪人员进行了DNA样本的采集,然后跟公安部的信息库进行比对,一共找到了6位流浪人员的亲属。
因为路程等问题,今天一共有两对家属来现场寻亲,剩下的人员,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将会合理安排,让他们尽快得以与家人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