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铝合金门窗

文章目录:

1、今日地名:安徽省黄山市歙县2、安徽歙县推出10条“初心之行”主题线路3、歙县苏村村:假以长廊伴暖阳,书写文化引共鸣

今日地名:安徽省黄山市歙县

今日地名:安徽省黄山市歙县

太史慈子义

歙县(341021),在安徽省南部、新安江中游。属黄山市。面积2122平方千米,人口36.3万人(2020年)。全县辖13个镇、15个乡:徽城镇、深渡镇、北岸镇、富堨镇、郑村镇、桂林镇、许村镇、溪头镇、杞梓里镇、霞坑镇、岔口镇、街口镇、王村镇、坑口乡、雄村乡、上丰乡、昌溪乡、武阳乡、三阳乡、金川乡、小川乡、新溪口乡、璜田乡、长陔乡、森村乡、绍濂乡、石门乡、狮石乡。另有歙县开发区。县政府驻徽城镇紫阳路18号。

秦置歙县,属会稽郡。《旧唐书·地理志》:“县南有歙浦,因为名。”南宋淳熙《新安志》:“或曰,歙者翕也,谓山水翕聚也。”汉属丹阳郡。东汉建安中属新都郡。西晋属新安郡。隋开皇中为歙州治。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为徽州治。元为徽州路治。明、清为徽州府治。1912年裁府留县。1914年属芜湖道,1927年直属省。1949年属皖南行署区徽州专区,1952年属安徽省徽州专区。1956年属芜湖专区。1961年复属徽州专区。1971年属徽州地区。1987年徽州地区撤销,改为黄山市辖县;同年11月划岩寺镇及西部七乡设黄山市徽州区,划篁墩乡属屯溪区。

地处皖南山地南部,中部为徽州盆地。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以稻、小麦、玉米、油菜籽为主。为全国重点产茶县之一,以毛峰、大方、烘青、茉莉花茶闻名。特产三潭枇杷、雪梨、猕猴桃、贡菊、金丝蜜枣、笋干。工业有制茶、建材、化工、机械、汽车修配等厂。歙砚、徽墨、竹木砖石雕和盆景为传统工艺品。皖赣铁路斜贯县境。公路以慈张、徽杭为主要干线。新安江自深渡以下常年通航汽轮。县城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有新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竦口古瓷窑址、许国石坊、长安寺塔、渔梁坝、太平桥、棠樾牌坊群、渐江墓、黄宾鸿故居、新安碑园、多景园等。建有陶行知纪念馆。

历史沿革:歙县(前221)-析置黎阳县[治屯溪区黎阳镇](207)-撤销并入海宁县(589)-复置歙县,置歙州[治黟县](591)-新安郡(607)-歙州[治歙县](621)-新安郡(742)-歙州(758)-徽州(1121)-徽州路(1277)-兴安府(1357)-徽州府(1367)-徽州专区(1949)-徽州地区(1971)-撤销徽州地区(1987)

隶属变化:会稽郡(前221)-鄣郡(前210)-丹杨郡[丹阳郡](前121)-新都郡(208)-新安郡(280,西晋)-新宁郡(南梁)-新安郡(562,南陈)-歙州、新安郡(隋)-徽州(1121)-徽州路(1277,元)-兴安府(1357)-徽州府(1367)-芜湖道(1914)-安徽省(1928)-皖南行署(1949)-安徽省(1952)-黄山市(1987)

(1)徽城镇(面积77.29平方千米,人口6.79万)

历为徽州府治所,故名徽城。

驻地:歙州大道

辖10个社区、13个村:新路街社区、中和社区、新安社区、斗山社区、渔梁社区、北关社区、新州社区、练江社区、丰乐社区、开发区社区、新路村、问政村、程家坞村、紫阳村、南源口村、大梅口村、南屏村、金山村、就田村、鲍川村、古关村、七川村、晹村。

历史沿革:徽城镇(1949)-徽城乡并入(1984)-南源口乡并入(2004)

(2)深渡镇(面积64.9平方千米,人口1.7万)

因地处新安江与昌源河汇合处,河深无桥,来往行人依靠渡船过河,故名。

驻地:深渡社区

辖2个社区、10个村:深渡社区、大茂社区、九砂村、定潭村、昌中村、约源村、漳潭村、漳村湾村、漳岭山村、三源村、绵潭村、淮源村。

历史沿革:深渡镇(1949)-定潭乡、棉溪乡并入(1992)-漳潭乡并入(2004)

(3)北岸镇(面积91.87平方千米,人口2.33万)

以北岸村得名。

驻地:大阜村

辖1个社区、11个村:大阜社区、大阜村、北岸村、七贤村、五渡村、金竹村、白杨村、显村、呈村降村、瞻淇村、高山槐棠村、蔡坞村。

历史沿革:北岸乡(1952)-与白杨乡合并为北岸镇(1992)-呈村降乡并入(2004)

(4)富堨镇(面积56.06平方千米,人口1.75万)

因村头有隋义宁二年(618年)在富资河上修建的堨坝,故名富堨。

驻地:富堨村

辖6个村:富堨村、仁里村、青山村、中溪村、徐村、承狮村。

历史沿革:富堨乡(1956)-富堨镇(1992)

(5)郑村镇(面积38.95平方千米,人口1.71万)

以郑村得名。

驻地:郑村

辖5个村:郑村、潭渡村、堨田村、向杲村、棠樾村。

历史沿革:郑村乡(1952)-郑村镇(1992)

(6)桂林镇(面积147.74平方千米,人口2.85万)

旧时村旁桂树成林,故名。

驻地:桂林村

辖9个村:桂林村、竦口村、吴川村、潭石村、江村、宋村、黄村、石河村、连川村。另有练江牧场。

驻地:桂林乡(1949)-桂林镇(1992)-黄村乡并入(2004)

(7)许村镇(面积68.58平方千米,人口0.93万)

以许村得名。

驻地:许村

辖5个村:许村、跳石村、塔山村、前村、箬岭村。

历史沿革:许村乡(1952)-许村镇(1984)-塔山乡并入(1992)

(8)溪头镇(面积121.55平方千米,人口1.65万)

因村舍建在小溪头上,故名。

驻地:溪头村

辖7个村:溪头村、洪村口村、西坡村、桃源村、大谷运村、汪满田村、竦坑村。

历史沿革:溪头乡(1952)-溪头镇(1992)-大谷运乡并入(2004)

(9)杞梓里镇(面积163.25平方千米,人口2.83万)

以杞梓里村得名。

驻地:杞梓里村

辖16个村:杞梓里村、民主村、五春村、英坑村、金竹村、苏村、磻溪村、长川村、齐武村、西村、竹溪村、唐里村、坡山村、小源村、六合村、外磻村。

历史沿革:杞梓里公社(1961)-杞梓里乡(1983)-杞梓里镇(1984)-英坑、苏村、西村3乡并入(1992)-恢复苏村乡(1994)-苏村乡、唐里乡并入(2004)

(10)霞坑镇(面积95.06平方千米,人口1.89万)

因村边小溪弯曲似蛇,原名蛇坑,后雅化为霞坑。

驻地:霞坑村

辖7个村:河政村、霞坑村、洪琴村、鸿飞村、里方村、石潭村、金村。

历史沿革:霞坑乡(1952)-与石潭乡合并为霞坑镇(1992)

(11)岔口镇(面积94.35平方千米,人口1.68万)

因处大源、小源两溪汇成大洲源之口得名。

驻地:岔口村

辖7个村:岔口村、文山村、大坑源村、湖岭村、井潭村、金前村、周家村。

历史沿革:岔口乡(1952)-与井潭乡合并为岔口镇(1992)-周家村乡并入(2004)

(12)街口镇(面积61.32平方千米,人口1.34万)

因地处街源河出口处得名。

驻地:新门村八老庙

辖6个村:新门村、三港村、滩头村、街口村、巨川村、雁洲村。

历史沿革:巨川乡、三港乡和新溪乡的滩头村合并成立街口镇(1992)

(13)王村镇(面积87.3平方千米,人口2.35万)

以王村得名。

驻地:王村

辖6个村:王村、八村、升庄村、新安村、横关村、横联村。

历史沿革:王村乡(1952)-王村镇(1984)-横关乡并入(2004)

(14)雄村镇(面积44.38平方千米,人口1.34万)

古名洪村,元末曹姓迁入,取“枝分叶布,所在为雄”之意改为雄村。

驻地:雄村

辖6个村:雄村、朱村、浦口村、卖花渔村、鲍庄村、柘岱村。

历史沿革:雄村乡(1952)-朱村乡并入(1992)-雄村镇(2015)

(15)三阳镇(面积130.32平方千米,人口2.07万)

以三阳村得名。

驻地:三阳村

辖7个村:三阳村、中村、叶村、高峰村、竹铺村、岭脚村、白石源村。

历史沿革:三阳乡(19)-竹铺乡并入(2004)-三阳镇(2015)

(16)坑口乡(面积41.2平方千米,人口1.13万)

以薛坑口村得名。

驻地:薛坑口村

辖4个村:瀹潭村、金龙潭村、阳坑村、薛坑口村。

历史沿革:薛坑口乡(1949)-坑口公社(1961)-坑口乡(1983)

(17)上丰乡(面积69.29平方千米,人口1.24万)

以上丰村得名。

驻地:上丰村

辖5个村:上丰村、霞江村、丰源村、溪源村、岩源村。

历史沿革:上丰乡(1949)-岩源乡并入(1992)

(18)昌溪乡(面积20.62平方千米,人口0.66万)

因昌溪河流经境内而得名。

驻地:昌溪村

辖3个村:昌溪村、双源村、万二村。

历史沿革:昌溪乡(1949)

(19)武阳乡(面积41.51平方千米,人口1万)

以武阳村得名。

驻地:武阳村

辖4个村:武阳村、方村、正口村、洽河村。

历史沿革:武阳乡(1952)-洽河乡并入(1992)

(20)金川乡(面积52.31平方千米,人口1.05万)

因盛产俗称“金竹头”的中药材得名。

驻地:金川村

辖5个村:金川村、查坑村、仁合村、长源村、伏黄村。

历史沿革:金川公社(1971)-金川乡(1983)

(21)小川乡(面积68.31平方千米,人口1.38万)

以小川村得名。

驻地:小川村

辖12个村:小川村、盘苏村、小洲村、联盟村、临川村、程家堨村、灵山村、古稔村。

历史沿革:小川乡(1949)-小洲乡并入(2004)

(22)新溪口乡(面积43.07平方千米,人口0.4万)

以溪口村得名。

驻地:溪口村

辖3个村:溪口村、连山村、塔坑村。

历史沿革:溪口乡(1952)-新溪口乡(1983)

(23)璜田乡(面积84.85平方千米,人口2.1万)

以璜田村得名。

驻地:璜田村

辖7个村:璜田村、六联村、蜈蚣岭村、胡埠口村、沙坦村、璜蔚村、天堂村。

历史沿革:璜田乡(1949)-胡埠口乡并入(1992)-璜蔚乡并入(2004)

(24)长陔乡(面积99.47平方千米,人口1.41万)

以长陔村得名。

驻地:长陔村

辖5个村:长陔村、石门坑村、南源村、韶坑村、长标村。

历史沿革:长陔乡(1949)-长标乡并入(2004)

(25)森村乡(面积70.94平方千米,人口1.32万)

以森村得名。

驻地:森村

辖5个村:森村、渔岸村、绍村、皋径村、黄备村。

历史沿革:森村乡(1955)-黄备乡并入(1992)

(26)绍濂乡(面积98平方千米,人口1.3万)

以绍濂村得名。

驻地:绍濂村

辖6个村:和平村、岭口村、小溪村、清溪村、古祝村、绍濂村。

历史沿革:绍濂乡(1955)-小溪乡并入(1992)

(27)石门乡(面积36.03平方千米,人口0.3万)

以石门村得名。

驻地:石门村

辖2个村:石门村、竹岭村。

历史沿革:石门乡(1949)

(28)狮石乡(面积47.98平方千米,人口0.18万)

因驻地山峰上有一狮形石崖而得名。

驻地:营川村

辖2个村:营川村、狮石村。

历史沿革:狮石乡(1952)-并入石门乡(1992)-恢复狮石乡(1994)

(29)歙县开发区

驻地:茂荫大道北

辖2个社区:开发区类似社区、循环园类似社区。

历史沿革:歙县经济开发区(2003)

安徽歙县推出10条“初心之行”主题线路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十一”将至,拥有丰富红色资源和人文历史遗存的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近日正式对外发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十条“初心之行”现场教学推荐线路。

01 歙县上丰乡岩源村

“打不死的刘奎”,令敌人闻风丧胆!

岩源地区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皖南山地中心县委领导下的革命游击根据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游击队队长刘奎、指导员李健春在皖南山地中心县委书记胡明等的领导下,带领游击队深入岩源地区,传播革命真理,与岩源人民团结一心开展武装斗争。

刘奎,江西省吉安人,1910年出生,1979年病逝于合肥,终年69岁。他是皖南第一支新四军游击队的队长,曾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

刘奎是一位皖南游击队的传奇英雄,他的事迹在安徽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他身经百战,九处负伤,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每次都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因此获“打不死的刘奎”称号,威震皖南。当时,当地及周边的国民党军一遇风吹草动,皆疑为“打不死的刘奎又来了”。

2019年1月,岩源革命历史陈列馆正式开馆。陈列馆内,一幅幅史料图片、一件件新四军用过的物品,似是讲述着新四军游击队走过的艰辛而又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令人深切感受革命前辈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饶的革命斗争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革命先辈坚定理想与信念,为全中国人民谋解放、谋幸福,是鼓舞我们砥砺前行、奋发前进的不竭动力!

路 线:上丰乡岩源革命历史陈列馆(瞻仰刘奎塑像、聆听红色故事、感受革命教育)→道溪(道溪会议旧址)→兰荫滩→蛇形(旌泾太中心县委旧址)→返回岩源村。

02 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

青山处处埋忠骨,英烈精神励后人

汪满田村是歙县革命老区之一。1934年11月27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转移途中,后卫团第十九师第三团在汪满田西山降与国民党第四十九师前卫营发生激战,歼敌19人,团长王吉山等7名将士阵亡。牺牲的红军烈士被当地群众就地掩埋。

1948年4月,中共皖南地委在汪满田召开扩大会议,总结1947年3月以来的南进开辟新区、“大发展”以及反“清剿”等工作。会议确定了巩固老区,发展新区,为大军渡江准备基地等新任务。根据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建立皖浙赣、皖浙、皖赣、苏浙皖4个工委,领导皖浙赣边区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坚决斗争,扩大革命影响。

2005年,歙县人民政府竖立红军烈士纪念碑。

红色精神代代相传——“中国好人”溪头镇汪满田村9旬老人汪在君58载义务守护红军墓,讲解红军战斗的故事。

溪头镇蓝田村→半岭→鲫鱼背→红星岭(红色山道)→汪满田(红军烈士纪念碑)→大谷运茶厂

03 歙县霞坑镇萌坑村

铁血丹心保民安 舍生忘死为百姓

1948年3月下旬,新四军皖浙支队一部70余人在歙县呈村降完成突袭任务后,转移至霞坑镇萌坑村休整。敌保四团侦知后,纠集400余人突袭萌坑,于4月29日凌晨发起冲锋,新四军战士奋起反击,打退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进攻。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新四军从西北方向突围上山坚持战斗,打死敌人20余人。此次战斗,新四军皖浙支队牺牲8名战士。1949年,歙县人民政府修建了烈士纪念碑,1978年和2009年又先后2次迁建和修缮。

在涉及群众生死安危的关键时刻,共产党人义无反顾地冲上去,这是革命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我们奋进新时代、迈上新征程的不竭的精神动力!

路 线:霞坑镇洪琴村→萌坑(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返回洪琴村。

04 歙县岔口镇竹筒坦

火烧竹筒坦,一把熊熊燃烧的革命烈火!

岔口镇竹筒坦是皖南山区拥有浓郁红色历史的古村落之一,早在1933年间就有红军在此活动。1947年9月,中共皖浙工作委员会成立,在唐辉等人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歙南及浙西的革命斗争,建立游击根据地。新四军皖浙支队的发展,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1947年12月13日,国民党歙县县长杨步梁带领300余名军警围剿新四军驻地竹筒坦,杀害党员、群众4人,烧毁民房42幢,制造了令人震惊的“火烧竹筒坦”事件。

1978年,歙县人民政府在竹筒坦树立烈士纪念碑。

岔口镇周家村→竹筒坦革命烈士纪念碑

05 歙县武阳乡洽河村、深渡镇定潭村

龙王尖革命教育 定潭村家风教育

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104团的一个排从歙县昌源翻越坝岭,经博文、东周山、湖田,到洽河驻营。此时,国民党第一九二师溃军1.2万余人也正好经歙县苏村、昌溪逃往洽河地区。在接到群众报告后,部队马上集合,派出岗哨,监视敌军。后国民党溃军发现了解放军的追击部队,企图负隅顽抗,在歙县武阳乡洽河村后龙王尖上设立阻击阵地。解放军组织30名敢死队员,攻上了龙王尖,为后续部队扫清障碍,解放大洲源。此战,解放军牺牲了27位战士。

1956年,歙县人民政府在洽河村树立烈士纪念碑。2012年被确认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定潭村里国医世家,家训家风誉满天下

(歙县深渡镇定潭村)

张一帖家训

定潭村“医博馆”

歙县深渡镇定潭村“张一帖”是新安医学中影响最大的世医家族之一。“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从明朝嘉靖年间“张一帖”起,张氏后人代代为医,传承至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不仅以其“悬壶济世”的高超医术享誉海内外,更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张氏家训家风,树起了一块“大医精诚”的丰碑。

2016年12月12日,首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张一贴”传人、李济仁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李济仁女儿李艳代表全家人获得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17年2月,安徽歙县定潭村“张一帖”这16字家风家训,被中纪委拍成传统家规专题视频。

路 线:武阳乡洽河村(瞻仰二十七烈士墓,接受红色教育)→全国文明村深渡镇定潭村“张一帖”医博馆政德教育实践基地(家规家训教育)。

06 歙县杞梓里镇

金竹暴动星火燎原 茂荫故里政德流芳

(杞梓里镇金竹村)

金竹村是革命老区,1933年10月方志敏派遣李春海(又名李宣海)率工农红军8人来歙南开展武装斗争。1935年7月29日,根据群众的强烈要求,歙南县委决定武装暴动,李春海受任暴动大队指导员。8月11日,正式举行暴动,先后攻打朱村、金竹的土豪,此后,在歙南及淳安一带开展活动,8月下旬,鉴于敌众我寡、弹药给养补充困难,决定分散隐蔽。12月18日,李春海等10余人遇难。

1953年,歙县人民政府在金竹村树立烈士纪念碑。

英坑青山埋忠骨

(杞梓里镇英坑村)

英坑是歙县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1933年10月,方志敏派遣李春海等从江西苏区来歙县旱南一带开展革命活动。1935年8月,举行“金竹暴动”,先后牺牲23人。1982年,歙县人民政府在英坑村水口树立革命烈士纪念碑,以供祭奠瞻仰。

《资本论》

王茂荫: 先求无累于民 后求有益于国

(杞梓里镇杞梓里村)

王茂荫(1798年-1865年)是徽州明清时期“六大名臣”之一。1798年,王茂荫出生在歙县杞梓里村。1865年4月,68岁的王茂荫从江西扶继母灵柩回到故里杞梓里时,见其祖宅已在太平天国时毁于兵燹,于是迁居雄村镇义成村。

王茂荫是《资本论》里提到的唯一中国人。王茂荫展示馆位于杞梓里镇杞梓里村,展示馆设有经典厅、发现厅、家风厅、商业厅、文化厅和视界厅6个展厅,重点讲解了王茂荫是如何被马克思写进《资本论》的、马克思为什么要将王茂荫写进《资本论》,总结概括了王茂荫“清正廉洁、直言敢谏、家国在胸、忠孝两全”的高尚品德,通过学习王茂荫的高尚政德,更加坚定了“为政以德”的自觉性,进一步深化了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认识。

路 线:杞梓里镇“金竹暴动”(聆听革命故事,瞻仰金竹革命烈士纪念碑)→杞梓里镇英坑革命烈士纪念碑(聆听革命故事,瞻仰英坑革命烈士纪念碑)→王茂荫展示馆政德教育实践基地(杞梓里村)→歙南县委旧址瞻仰(杞梓里村)。

07 蜈蚣岭上大寨花 战天斗地人人夸

(歙县璜田乡蜈蚣岭村)

1964年,党中央发出了“向大寨学习”的号召,勤劳勇敢的蜈蚣岭人民在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方佛仙的带领下,下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决心,用石头蘸着汗水甚至鲜血,在风霜冰雪里,在烈日暴雨下,艰苦奋战了13个春秋,投工121.6万个,其中妇女投工21.6万工;用石方70多万方,建成蔚为壮观的石磅梯地茶园1100亩。其中:里四坞是蜈蚣岭大队三岭五坡中最大最险的荒山秃岭之一,投工62万工,用38万方青石砌成高3-10米,长30-400米的石磅100多条,建成梯地茶园500多亩;另在上坦岭、水枧培、枪会等3个地方建成梯地茶园300亩;分片治理原有梯地茶园300亩。1974年元月,被授予“安徽省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时任人民日报记者编辑的傅作义之女傅传芳到村采访体验一周,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愚公岭上大寨花”。

现在,蜈蚣岭梯田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蜈蚣岭村庄里面的石头磅、石头墙,做工精细、精致、精美,体现着“工匠精神”,展示着“匠心独具”,已成为发展摄影、旅游的重要优势资源。

路 线:璜田乡蜈蚣岭政德教育实践基地(感受“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苦干实干奋发图强精神)。

08 歙县雄村镇义成村

走近资本论中唯一中国人,王茂荫故居政德教育之旅!

雄村镇义成村王茂荫故居纪念馆,为王茂荫故居。通过展示王茂荫有关文字、文物资料,弘扬王茂荫“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民为邦本的民本精神,修身自好的廉洁自律精神,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直言敢谏精神,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教育激励党员干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牢记使命继续前行。

“勿替初心”代代传

(江南第一古书院---雄村镇竹山书院)

竹山书院位于黄山市歙县雄村乡雄村桃花坝上,系清代雄村曹氏族人讲学之所,并具有教化之责。清代名人沈德潜、袁枚、金榜、邓石如等曾来此讲学。清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建成,现存大部分建筑为原构,是留存保存较好的一座徽州书院。书院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18平方米。竹山书院作为书院代表,培养了诸多人才,也因此被誉为江南第一古书院。2006年,竹山书院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竹山书院的文会条约石碑,上面有12条约定,其中有“勿替初心”条文,成为当下悟谛初心之旅的优选线路。该书院中,另有清代石碑中有“一丝一毫”、“微乎其微”等词语来源,对当下党员领导干部谨记“一丝一毫我之名节”、“一丝不苟抓工作”、“防微杜渐”等很有教育意义。

为官谨记“清慎勤”

(徽州古城徽州府署)

徽州府署东谯楼、南谯楼、仪门、正堂、二堂、知府廨、郡圃等处有近20副廉政楹联、戒石亭及“清慎勤”匾额,彰显了古代贤吏执法公正、厚德仁爱的质朴情怀。2015年,安徽省纪委、省监察厅命名为全省廉政教育基地和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徽州古城陶行知纪念馆)

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是坐落在安徽省歙县徽州古城中和街,由瞻仰厅、放像厅、书画厅和5个大展厅组成。纪念馆设东西两侧大门,东西两大门的馆名分别由胡耀邦、胡厥文题写。1996年,陶行知纪念馆被国家教委等6个部委命名为“百个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7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纪念馆内有毛泽东主席题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宋庆龄题匾“万世师表”,陶行知手书“爱满天下”,柱子上是郭沫若所提写的陶行知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通过瞻仰陶馆、聆听故事,深切感受陶行知的大德、公德、私德,能够让人的灵魂受到洗礼,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更好地立足岗位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雄村镇王茂荫纪念馆政德教育实践基地→竹山书院(“勿替初心”)→徽州府署博物馆政德教育实践基地→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政德教育实践基地

09 歙县许村镇许村

到许村感受诗书传家立志报国情怀

去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许村镇许村许家泽故居等地考察学习,倾听“一村五院士,一门五博士”的故事,感受家规家训家风教育、励志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追寻先烈足迹 缅怀光辉岁月

(许村镇箬岭古道)

箬岭古道位于许村镇茅舍村,原称箬岭“古官道”,又称“隋唐古道”,始建于隋朝。古官道由青石板铺就,是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行进路线,亦是1949年解放军解放歙县的行军路线。行走箬岭古道,聆听革命故事,真实感受先辈们浴血奋战、艰苦斗争的革命历程。2018年,箬岭古道入选中国十大古道。

路 线:许村古村(许家泽故居等)→箬岭红色古道(缅怀光辉革命岁月)

10 狮石乡

铁血军魂红色狮石 理想信念坚如磐石

地处歙西南的狮石乡,素有“百红村”之誉。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方志敏就派部队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1934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行经狮石。1935年至1937年,在闽浙赣省委和皖浙赣省委的先后领导下,建立游击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开展革命活动。

路 线:狮石村革命村史馆→走红军战壕、瞻仰红军洞→瞻仰烈士潭。

歙县苏村村:假以长廊伴暖阳,书写文化引共鸣

黄山新闻网2月29日讯(程赟)“快去看,文化广场的长廊里出了我们村文化壁画!”壁画一出,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村民前去观赏。苏村文化壁画为苏村村请来书画大师方益民根据苏村方氏宗祠、严凤英故居、八角亭等12处古建筑景点为内容画就。

市级美丽乡村苏村村,在以美丽乡村项目为依托,逐步改善村内生活生产环境的同时,狠抓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开展书画展、春节送书画、春联下乡、打造苏村文化壁画等多种形式宣传村内古文化,展示村内古建筑,因地制宜开展美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苏村村书记程坚安说到,作为苏村的一名服务者,始终致力于生产环境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硬”。希望能在建设整洁、宜居和舒适的美丽苏村的同时,能将苏村的古建筑古文化传承下来。愿如壁画所言:苏村是名村,明天更美好。

(程赟)

铝合金门窗品牌

品牌系统门窗

高档别墅门窗

铝合金门窗品牌

上一篇: 舒兰市金马镇贫困村蹲点采访日记
下一篇: 舒城:为返乡人办好“他乡事”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