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定格云南八个少数民族自治州60周年“一瞬间”2、云铝股份2019年生产经营实现扭亏为盈纪实3、云南省大力推进产业强省三年行动走深走实
定格云南八个少数民族自治州60周年“一瞬间”
图为楚雄彝族自治州15日举行建州60周年庆祝活动 缪超 摄
中新网楚雄4月15日电 题:定格云南八个少数民族自治州60周年“一瞬间”
作者 缪超 史广林 胡远航 王艳龙 马骞 陈静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15日举行建州60周年庆祝活动。自2013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60周年州庆至今,云南的八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均迈过了“一甲子”。
云南生活着25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70.2%。岁月荏苒,沧桑巨变,回顾八个少数民族自治州60岁“生日”上的“一瞬间”,见证云南这个中国西南边疆多民族省份成长。
西双版纳:荒蛮之地变美丽傣乡
2013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满一甲子,傣乡沧桑巨变。干净的城市被葱葱郁郁的热带雨林环抱,鲜花绽放瓜果飘香,孔雀在湖边沐浴,处处游人如织。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画卷,展示了这片北回归线上绿洲的神奇美丽。
德宏:边陲小镇成开发开放试验区
2013年4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庆祝建州60年,恰逢傣族泼水节,德宏沉浸在“双节”同庆的幸福中。
德宏从中国西南边陲小镇逐渐成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德宏作为中国面向印度洋主要陆路出口的地位正在凸显。
怒江:封闭之地成旅游热区
2014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与1953年相比,怒江生产总值增长82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60倍。”时任怒江州州长李四明说。
年近古稀的傈僳族老人张丽华说,“从小时候的衣不蔽体,到现在的有车有房,这变化可不止百倍。”通过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怒江藏匿的美景得以示人,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大理:民族团结亲如一家
2016年,中国唯一白族自治州大理60岁“生日”前夕,记者走进大理郑家庄村,汉、白、藏、彝、傣、纳西、傈僳7个少数民族和谐共生的景象跃然眼前。这个多民族共居的村庄,在语言、宗教、生活习惯上有诸多差异,却在半个多世纪里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生日”当天,中国国家民委为大理颁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牌匾。
迪庆: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2017年9月是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从建州初期的与世隔绝、生产力极度落后,到迪庆机场建成通航,装机百万千瓦乌弄龙等系列电站开发,再到即将建成的丽香高速、丽香铁路……迪庆的社会经济正在飞速发展。
中共迪庆州委书记顾琨当时表示,坚定不移地推进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建设,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红河:开放末梢到前沿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也在2017年迎来60华诞。彝族老人杨凤英盛装打扮,坐了3小时车来参加州庆。过去,她从村里到县城需步行12个小时。“从木碗到金边碗,从牛车到轿车,从茅草房到楼房,这变化真是翻天覆地。”
红河是云南对外开放的肇始地,60年来,红河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沿边开发开放等发展机遇,实现了由开放末梢到前沿的转变。
文山:追步改革开放成就显著
今年3月,韦美膛受邀回到故乡参加文山建州60周年招商引资推介会。少小离家老大回,望着家乡林立的高楼,他感叹:“文山改革开放可比沿海晚了很多年,但其不断追赶已由末梢成前沿。”
文山州州长张秀兰介绍,60年来,文山取得一系列成就:以三七为代表的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在中国独树一帜;水电铝材产业从无到有,工业经济规模从小到大;旅游业呈井喷式发展。
楚雄: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
15日,年龄最小的楚雄彝族自治州也到了60岁。当地头水野生菌刚上市。清晨,从林子里采集的野生鸡枞菌,“一公斤卖800元。”农民李爱华说。
“原来楚雄常干旱,春天种下种子就苦盼老天下雨。”李爱华说,后来修水窖水库,春耕不看天。山上林密了,菌子也越多了。昔日“喊渴”的荒山之地如今变为富水林密之地,森林覆盖率达66.06%。空中鸟瞰楚雄大地,碧水青山犹如一块翡翠。(完)
云铝股份2019年生产经营实现扭亏为盈纪实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从亏损到全面盈利,2019年,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铝股份”)以凤凰涅槃的姿态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数据显示,这一年,云铝股份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完成利润总额5亿元,同比增长134%,经营业绩超额完成,真正实现扭亏为盈。
回望这一年,在坚决打赢扭亏为盈攻坚战中,云铝股份上下直面困难,以超常的定力和担当,咬定扭亏为盈目标,推动降本增效,深化改革创新,发挥党建引领,激活效益新引擎,催生发展新动力,激发内生新活力,凝聚红色新力量,闯出了一条云铝“量身定制”的改革发展之路。
强势突围,激活效益新引擎
“牵牛要牵牛鼻子。”为实现扭亏为盈强势突围,云铝股份瞄准“降成本、增效益”两个关键,找准效益源突破口,激活效益新引擎,坚决打赢扭亏为盈攻坚战。
一年来,云铝股份按照目标倒逼成本、成本倒逼改革、改革倒逼管理的思路,以“三降三增”为抓手,坚定落实人力资源优化、生产、管理“降本三大任务”,坚决完成市场、科技创新、投资“增效三大使命”,实施六个方面的专项工作,全方位开展降成本增效益。进入8月份以后,公司持续发力、加压奋进,开展了“大干三个月、盈利三个亿”“奋战60天、创出新业绩”专项工作,始终做到方向明、目标清、措施实,拼出良好业绩,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经营业绩超额完成。云铝股份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完成利润总额5亿元,同比增长134%,超额完成各项考核指标。主要产品产销量大幅增长,氧化铝同比增长7%,电解铝同比增长18%,高品质铝锭同比增长231%。产品结构明显优化,铝合金产品全年产量同比增长7.6%,合金化率达到38.5%。铝焊丝产品再添新牌号,并具备了5356、5154等10多种牌号的生产能力。
全面降本增效成果突出。云铝股份主要产品完全成本总体呈下降趋势,均进入行业前50%。在采购方面,控制采购节奏、提升议价能力、优化采购渠道,全年采购成本同比降低1.5亿元。生产方面,积极争取优惠电价,存量电解铝电价较2018年下降1.5分/千瓦时。管理方面,大力实施低库存策略,有效释放存货资金占用。人力资源方面,全年用工同比降低1208人,铝电解、氧化铝、炭素制品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提升11%、15%、6%。经营方面,扩大市场创效,铝锭销量同比增加49%。
安全环保质量攻坚战成效显著。云铝股份针对存在的短板,扎实开展安全环保质量攻坚战,全面导入中铝集团职业健康安全环保精准管理体系。深入开展“两抓两查严监管”,592个班组领导包保和标准化班会全覆盖。主要产品质量指标明显提升,氧化铝、炭素一级品率同比分别提升26%和18%,氧化铝单耗和阳极毛耗同比降低超过3公斤,被工信部授予“国家第一批工业产品绿色(生态)设计示范企业”称号,成为电解铝行业首家获此殊荣的企业。
蹄疾步稳,催生发展新动力
2019年是云铝股份全面融入中铝,开启千亿发展新征程的第一年。云铝股份深入贯彻中铝集团和云南省战略合作精神,以“蹄疾步稳”之势,贯彻落实中铝各项决策部署,快速融入中铝,加快基地建设,催生企业发展新动力。
快速融入中铝。云铝股份始终做到“四个全面”,即全面融入体系、全面执行要求、全面落实部署、全面衔接制度,加快融入中铝。积极推动“双百分”考核向全级次基层组织延伸,党建与生产经营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主动对接各项工作业务,修订完善管理制度126项,把中铝集团管理经验和管理要求全面融入到公司治理中,促使公司各项工作更加规范、高效。经营系统与中铝国贸、中铝物资、中铝物流无缝衔接,有效保障了公司大宗原材料安全供应,拓宽了物资采购渠道,优化了物流方式。严格执行中铝集团企业文化“四统一”要求,促进了文化融合,使公司实现了从思想、战略、管理、经营、文化、组织等各方面快速融入中铝。
加快基地建设。按照“干一个、成一个、盈一个”的目标,加快千亿基地建设步伐,一批重点项目顺利投产,云铝海鑫昭通项目一期、云铝溢鑫鹤庆项目实现了“零脱极、零渗漏、零事故”的投产目标,形成产能78万吨,新装置贡献产量38万吨,形成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云铝泽鑫10万吨圆棒项目顺利投产,迈出了高端合金化发展步伐;云铝涌顺项目12月31日第一批产品下线,实现公司大扁锭零的突破。重点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云铝文山水电铝项目设计更加优化,项目建设全力推进中;云铝海鑫昭通项目二期先后三次审查优化初设方案,为项目高效推进做好了充分准备。抓紧实施了一批合金化、矿山类、安全环保类项目,目前云铝源鑫阳宗海脱硫系统升级改造,云铝文山雨水收集池防渗处理等安全环保项目顺利建成投运,云铝溢鑫5万吨铸造铝合金顺利投产,云铝润鑫8万吨铝合金项目加快推进中,不断提升了公司综合竞争力。
突破定式,激发内生新活力
企业的动力在改革,希望在创新。2019年,云铝股份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突破定式,打破常规,改革创新迈出了坚实步伐,不断激发了企业内生新活力。
内部市场化改革成效明显。坚持市场化运行,成立铸轧、板带和铝箔三个事业部,提升经营活力,实施扭亏脱困风险抵押,分业务、分板块、分环节降本增效,实现逐月减亏。成立线材事业部,实行产销一体、独立核算,提高了线材研发销售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将部分采购权利和销售权利下放,锤炼下属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公司铝灰资源化利用项目成功投运,成为国内首个铝灰资源化利用重大项目。云铝溢鑫成功开发高精“3N”铝锭并实现批量生产,拓展了提质增效途径。中高端铝合金产品研发取得新突破,云铝泽鑫顺利产出优质铝合金圆棒,云铝润鑫轨道交通用铝合金满足客户质量要求;云铝阳宗海铝合金焊材实现批量生产,铝焊丝实现小批量实验生产。公司高新技术企业已达8户,申请专利125项,授权专利86项。
健全专项激励机制。在实施年度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专项考核方案20余个,大力实施风险抵押,全年共发放增产、增销、创效专项奖励3270万元,考核的针对性、及时性不断增强。
同频共振,凝聚红色新力量
2019年,云铝股份深入开展“两带两创”活动,立项实施206项,全年降本创效3.8亿元;全级次企业开展形势任务教育780场、“坚决打赢扭亏为盈攻坚战”主题思想大讨论303场次……
实践证明,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核心作用的有效发挥以及党建引领焕发出的强大能量,使云铝股份实现了党建与生产经营工作同频共振、同步发展的新态势,凝聚起了打赢扭亏为盈攻坚战的红色力量。
政治引领更加突出。公司党委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和党委研究讨论的前置程序,全年共前置研究讨论事项74项、督办事项231项。严格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对上级要求的各项方针政策等第一时间传达学习,抓紧时间研究落实。
党建基础更加夯实。深入开展“两带两创”、党员“双提升”,促进党建与生产经营有效融合;完善党建工作制度20余项,二星级达标支部77个,其中有2个基层党支部被授牌为云南省国资委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与泸州港务公司、交行云南分行、芒市市委探索党建共建新模式,共同促进双方业务发展。
干部员工作风更加扎实。主题教育期间,公司领导班子带头参加学习研讨,深入研讨“如何担当和如何鼓励担当”“如何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批批优秀干部苦干、实干,以上率下。云铝海鑫、溢鑫党员干部克服人员少、任务重、天气差等困难,实现了项目安全高效投产运行;营销人员“向市场要效益”,骨干人员全年“跑市场”人均100余天;广大干部员工担当作为,以严谨务实的态度抓实“大干三个月、盈利三个亿”“奋战60天、创出新业绩”等专项工作。
千帆竞发逐激流,寄许宏图必可期。新的起点上,云铝股份奋力打造千亿级中铝铝产业西南基地的征程已经开启,效益增长的新版图已经绘制,创新求变的新举措已经锚定,拼搏实干、砥砺前行,云铝股份宏图必定可期。
(赵贵娥 韩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有色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云南省大力推进产业强省三年行动走深走实
2023年,云南经济总量迈上3万亿元台阶;近3年,全省产业投资年均增长21%,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一半以上;今年前三季度,12个重点产业签约2204个项目,已落地1480个,重点产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这样的“云南速度”,靠的是改革开放的勇气、资源和基础的底气,更是产业向新求变的锐气。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云南省实施一系列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大力推进产业强省建设,全力以赴兴实体、强制造、抓创新、育集群、促融合,产业发展量效齐升,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已具雏形,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乘势而上 重塑产业新格局
产业层次偏低、产业链条短、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一直是云南经济发展道路上的短板。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百业兴。顺应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大势,省委、省政府科学谋划、高位推动,出台《云南省产业强省三年行动(2022—2024年)》,提出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铝、光伏、先进制造业、绿色能源、烟草、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文旅康养、现代物流、出口导向型产业等12个重点产业,并形成了以产业强省三年行动为统领,以农业现代化等7个系列专项三年行动、绿色铝等5个配套政策为支撑的产业强省建设“1+7+5”政策体系。
谋定而动,云岭大地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产业变革。
全省上下紧扣“3815”战略发展目标,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产业培育、产业招商引资和营商环境建设上,全力推进产业强省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布局,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产业发展量效齐升,全省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
大抓招商引资,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产业投资稳步增长。连续12个季度召开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和调度推进会,推动8000多个项目陆续成形、落地;过去3年,全省产业投资年均增长21%、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0.4%,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超过一半,工业投资规模居重点行业第一位,过去主要依靠房地产、基础设施拉动投资的局面得到根本转变。
一体推进“三大经济”,抢抓重大机遇承接产业转移,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经济发展呈现多点支撑的新局面。
以资源换产业,依托绿色能源、矿产、生物等资源禀赋,高原特色农业、绿色铝、硅光伏、文旅康养等资源经济风生水起;以园区聚产业,园区产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主阵地作用不断增强,“强磁场”效应加速释放;以口岸推动产业融入大循环双循环,“经济通道”加快转变为“通道经济”,边境贸易日益活跃,口岸经济成为对外开放新增长极。
昆明、曲靖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和河口、磨憨、瑞丽沿边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推动形成“2+3+N”产业转移发展格局;高水平举办南博会、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等,重点企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加速向云南转移;滇沪、滇闽等省际合作不断深化,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集聚发展。
下大力气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方干事创业的沃土,滋养经营主体茁壮成长。深入推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严格执行“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探索形成“云南经验”在全国推广;创新建设云南省“融信服”平台,截至目前累计授信超过2200亿元,破解融资难题成效显著;创新推出“厅局长坐诊接诉”活动,每年抓实10件惠企实事,着力帮助企业群众纾困解难、安心发展。过去3年,全省经营主体数量保持两位数增长,截至今年9月,全省经营主体总量达666.54万户,同比增长13.93%。
迭代升级 “稳”的基础不断加固
瑞丽市铭豪服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缅籍工人正加紧赶制发往西班牙的女装订单。从上海落地瑞丽,该公司成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家获得国际认证的服装生产企业,目前已完成出口订单生产22万件。
乘着对外开放和产业转移的东风,纺织服装产业在云南加快崛起。今年前8月,全省签约、在建纺织服装类项目超过80个,协议投资超过百亿元。
高速运转的生产车间、喜获丰收的田间果园、充满烟火气的边境贸易……放眼云岭,这样的新旧更迭、产业升级比比皆是,见证产业发展的繁荣与活力。在创新中向上突破,在蝶变中向下延伸,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铿锵。
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向由大到强跃升。茶叶、鲜花、坚果、咖啡、天然橡胶等种植规模、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花卉、中药材等育种创新水平全国领先,农业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赏云花、喝云茶、品云咖、吃云果,成为消费新时尚。
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和“西电东送”基地,绿色能源优势越发凸显。全省绿色能源装机占比近90%,清洁发电量占比达85%,新能源成为全省第二大电源,前三季度,全省新增新能源装机1058万千瓦,全省发电量、用电量分别增长13%、11.8%。“绿电+先进制造业”融合步伐加快,推动工业“新三样”发展壮大。
旅游金字招牌持续擦亮,2023年全省接待游客数突破10亿人次、旅游收入达1.4万亿元、均创历史新高,“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引领旅游新时尚。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以茶兴业带动景迈山持续“出圈”,得天独厚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带火户外运动,文博游成为旅游新热点,元阳县阿者科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乡村游撬动振兴新空间。
“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持续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提速,物流大通道作用日益凸显,物流市场活力显著提升,口岸物流、冷链物流等重点领域蓬勃发展,现代物流业总收入达8520亿元,国家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147家。中老铁路“黄金大通道”带动大物流快速发展,截至11月3日,中老铁路累计运输货物4670万吨,跨境货物量达1070万吨。
追新逐绿 “进”的动能加速集聚
发力新赛道,壮大新产业,以产业焕新之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是云南现实所需、长远所寄。云南深思谋变,通过“培新”助推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促新”实现创新生态加速形成、“向新”培育发展新优势,云岭大地“新”潮澎湃、气象万千。
云南宏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条全球领先的600千安生产线运行有序,红彤彤的高温铝水被装进场内专车直接运至下游加工企业。企业所在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电解铝产能占全省一半,已成为全国绿色铝产能最大的州(市),今年铝产业产值将达到800亿元。
在“追新逐绿”中,以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为代表的工业“新三样”强势崛起,“中国绿色铝谷”已具雏形,“光伏之都”、全国新能源电池基地建设跑出“加速度”,带动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今年前三季度,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7%、8.8%、14.3%,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8%、22%,对工业增长拉动明显。
从云南国钛在楚雄产出中国第一炉转子级海绵钛,到保山混合稀土氧化物加工项目投产再到曲靖大容量铝基铅炭长时储能电池出口海外,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新材料产业已成为云南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产值由2021年的约60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近1000亿元,形成了以稀贵金属、钛基、锡基、新能源电池为主体,稀土、化工等其他新材料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产业链、价值链不断向中高端迈进。
一台台智能自动化机器车穿梭于楚雄市晶科能源公司车间,忙着生产太阳能电池片;通过智能制造系统,昆明钢铁公司实现对生产全程监测。制造更“聪明”、生产更“智慧”,数字经济蓬勃之势正透过一个个企业“窗口”精彩呈现。
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云南省数字经济逆势上扬,展现出强大韧性与活力。数字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保持增长,近三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平均增长26.4%,产业生态持续培育壮大。
以创新为引领,以增加优质品种、做强龙头企业、提升云药品牌影响力为抓手,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中药、生物药、化学创新药等创新发展,疫苗、血液制品研发生产技术升级加快,疫苗批签量占全国的15%、居全国第1位。
如今,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深化改革步履坚实,科技创新火花迸发,低碳发展绿意正浓,开放之门越开越大,新质生产力如同破晓之光,照亮产业发展的广阔天地,续写高质量发展的壮丽新篇。(记者 段晓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