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线键合(Wire Bonding)是一种用于将芯片内部的电极与外部引线连接的关键技术,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IC)封装中。其主要目的是实现芯片与基板或封装之间的电气互连,确保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可靠性。这种传统的引线键合虽然应用比较普遍,但是随着封装技术的发展,也出现了加装芯片键合(Flip Chip Bonding)和硅穿孔(Through Silicon Via,简称TSV)等新的方式。
加装芯片键合也被称作凸点键合(Bump Bonding),是利用锡球(Solder Ball)小凸点进行键合的方法。硅穿孔则是一种更先进的方法。今天,我们先来了解基本的传统的引线键合的方式。
1、键合法的发展历程
为使半导体芯片在各个领域正常运作,必须从外部提供偏压(Bias voltage)(偏压是指在半导体器件中施加的额外电压,这种电压可以影响器件的性能和行为。偏压的主要作用是改变半导体内部的电场分布,从而影响载流子的运动和器件的工作状态)和输入。因此,需要将金属引线和芯片焊盘连接起来。早期,人们通过焊接的方法把金属引线连接到芯片焊盘上。从1965年至今,这种连接方法从引线键合(Wire Bonding),到加装芯片键合(Flip Chip Bonding),再到TSV,经历了多种不同的发展方式。引线键合顾名思义,是利用金属引线进行连接的方法;加装芯片键合则是利用凸点(bump)代替了金属引线,从而增加了引线连接的柔韧性;TSV作为一种全新的方法,通过数百个孔使上下芯片与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简称PCB)相连。
2、键合法的对比:引线键合和加装芯片键合
芯片键合(Die bonding),作为切割工艺的后道工序,是将芯片固定到基板(substrate)上的一道工艺。引线键合则作为芯片键合的下道工序,是确保电信号传输的一个过程。与引线键合相似的另一种连接方法为加装芯片键合,两者都是使用直径很小的金属物体来连接芯片中的焊盘和PCB上的焊盘(在引线框架下,仅使用于引线键合)的。
相比之下,利用金属引线进行连接的引线键合法有如下几个缺点:
(1)、金属引线比凸点要长,且直径更小,因此传输电信号耗时长;
(2)、由于金属引线的高阻抗,信号很容易失真;
(3)、由于焊颈(solder neck)容易断开、且结合强度相对较弱,因此拉伸强度相对较差。相反,加装芯片键合法虽然操作连接器小锡球有些复杂,但在连接可靠性和电信号传输等方面却有很多优势。
3、什么是引线键合?
引线键合是把金属引线连接到焊盘上的一种方法,即是把内外部的芯片连接起来的一种技术。从结构上看,金属引线在芯片的焊盘(一次键合)和载体焊盘(二次键合)之间充当着桥梁的作用。早期,引线框架(lead frame)被用作载体基板,但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现在则越来越多地使用PCB/DBC作基板。连接两个独立焊盘的引线键合,其引线的材质、键合条件、键合位置(除连接芯片和基板外,还连接两个芯片,或两个基板)等都有很大的不同。
4、引线键合法(Wire Bonding)之热压(Thermo-Compression)/超声波(Ultrasonic)/热超声波(Thermosonic)
将金属引线连接到焊盘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热压法(thermo-compression method),将焊盘和毛细管劈刀(类似毛细管状的移动金属引线的工具)通过加热、压缩进行连接的方法。热压键合法是提前将芯片焊盘的温度加热到200℃左右,再提高毛细管劈刀尖端的温度,使其变成球状,通过毛细管劈刀向焊盘施加压力,从而将金属引线连接到焊盘上。
(2)、超声波法(Ultrasonic),不加热,将超声波施加到毛细管劈刀上进行连接的方法。超声波法是在楔形劈刀(Wedge,与毛细管劈刀类似,是移动金属引线的工具,但不形成球状)上施加超声波,实现金属引线与焊盘连接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工艺和材料成本低;但由于超声波法用易操作的超声波代替了加热和加压的过程,因此键合拉伸强度(bonded tensile strength,连线后拽拉引线时的承受能力)则相对较弱。
(3)、热超声波法(Thermosonic),同时使用加热和超声波的综合式方法。这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它结合了热压法和超声波法的优点。热超声波法将热、压力和超声波施加于毛细管劈刀,使其在最佳状态下进行连接。在半导体的后端工艺中,相比成本,键合的强度更加重要,因此尽管这一方法的成本相对较高,但金丝热超声波法仍是最常采用的键合方法。
五、键合金属引线的材质:金(Au)/铝(Al)/铜(Cu)
金属引线的材质是根据综合考虑各种焊接参数(parameter),并组合成最妥当的方法来决定的。这里指的参数所涉及的比较多,包括半导体的产品类型、封装种类、焊盘大小、金属引线直径、焊接方法,以及金属引线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等。典型的金属引线材质有金(Au)、铝(Al)和铜(Cu)。其中,金丝多用于半导体的封装。
金丝(Gold Wire)的导电性好,且化学性很稳定,耐腐蚀能力也很强。早期使用的铝丝的最大缺点就是易腐蚀。而且金丝的硬度强,因此,在一次键合中可以很好地形成球状,并能在二次键合中恰到好处地形成半圆形引线环(Loop,从一次键合到二次键合金丝形成的形状)。
铝丝(Aluminum Wire)比金丝直径更大,间距(pitch)也更大。因此,即使使用高纯度的金丝形成引线环也不会断裂,但纯铝丝则很容易断裂,所以会掺和一些硅或镁等制成合金后使用。铝丝主要用于高温封装或超声波法等无法使用金丝的地方。
铜丝(Copper Wire)虽价格便宜,但硬度太高。如果硬度过高,不容易形成球状,且形成引线环时也有很多限制。而且,在球键合过程中要向芯片焊盘施加压力,如果硬度过高,此时,焊盘底部的薄膜会出现裂纹。此外,还会出现牢固连接的焊盘层脱落的“剥落(Peeling)”现象。尽管如此,由于芯片的金属布线都是由铜制成的,所以如今越来越倾向于使用铜丝。当然,为了克服铜丝的缺点,通常会掺和少量的其他材质形成合金后使用。
六、不同材质引线键合法也不同:金丝VS铝丝
引线键合中毛细管劈刀可以说是最核心的工具。毛细管劈刀,一般使用金丝,楔形键合则使用铝丝。毛细管劈刀是通过形成球状来实现键合的,而楔形键合则无需形成球状。楔形劈刀从形状上就与晶圆末端的毛细管劈刀不同,且连接和切断(tear)引线的方法也不同。
如果说金丝采用的是“热超声波-毛细管劈刀-球”的引线键合法,铝丝采用的则是铝丝楔形引线键合法(Aluminum Wedge Wire Bonding),即“超声波-楔形键合“的方法。铝丝—超声波法由于抗拉强度低,只能在特殊情况下使用,而90%以上的情况采用的都是“金丝-热超声波法”。当然,热超声波法也存在缺点,即球颈(ball neck)脆弱。所以要非常谨慎地管理HAZ(Heat Affected Zone,即在金属引线材质被毛细管的高温稍熔化后,在凝固过程中再结晶的金属引线区域)。
七、引线键合的类型
(1)、球键合
这是进行电气互连的最常用方法。下图显示了球键合过程。
球键合工艺流程
热超声球键合工艺使用连接到金或铝焊盘上的金线。步骤如下:
A、金线穿过陶瓷键合毛细管(针状工具)。然后,高压电荷熔化导线,在末端形成一个金球(自由气球,或 FAB)。
B、接下来,自由空气球在毛细管的尖端形成,工具侧向移动到设备上所需焊盘上方的位置,该焊盘放置在加热表面上。
C、该工具以指定的力将自由空气球压在垫上。超声波能量在球和垫之间产生连接。
D、之后,工具移动到产生针迹键合的第二个焊盘。
E、导线在毛细管的一侧和焊盘之间被压缩。
F、施加的力、超声波和热能形成导线和焊盘之间的连接。
G、通过关闭线夹并将其笔直向上拉,用工具将线拉开。它从毛细管的末端离开导线的小尾部,下一个循环从向该尾部施加高压电荷开始。
(2)、金球碰撞
金球碰撞类似于焊球键合,用于建立 flip-flop 封装的金对金互连。金凸块在晶圆级(用于制造 IC 的半导体薄片)上形成。
金球凸块工艺流程
电气火焰熔化金线并形成自由空气球。自由空气球通过力、超声波和温度的组合连接到垫上。该工具向上移动到特定高度,而不是执行缝合。接下来,撕下电线,工具向上移动。通常,晶圆被切割、翻转,然后用金焊盘热超声粘合。
在球碰撞中,凸块的顶面通常是平坦化的。球碰撞允许堆叠多个凸点。球碰撞通常涉及使凸起的顶面平坦化。这种方法被称为压印,它会产生均匀的凸块高度和平坦的凸块表面,从而增加粘合面积。
(3)、楔形粘合
它是利用铝线键合到铝或金键合垫上的超声波键合。铜楔键合在室温下也会形成牢固的粘合。楔形粘合的工艺步骤如下:
楔形键合工艺流程
通过该工具,一根电线流向楔子。然后以预定的力将导线压在焊盘上。然后,传感器利用超声波能量,平行于基板并沿线轴振动楔块。它在 120-140 kHz 的范围内。在下一步中,工具向第二个键合位置移动。与第一次键合类似,第二次键合是使用力和超声波能量进行的。通过向后拉工具,线夹闭合,电线被撕下。
铝楔粘接
在铝楔焊中,铝仅用作焊线材料。在这里,夹紧的铝线与铝焊盘接触。
通过施加超声波能量,导线在焊盘上压制一定时间,从而在导线和焊盘之间形成第一个楔形键合。通过进一步向导线施加超声波能量形成第二个键合。之后,通过夹住电线将其折断。八、金丝球键合
最常使用的“热超声波金丝球键合法”(Thermosonic Gold Ball Wire Bonding),分为两个键合阶段。一次键合过程:金丝穿过毛细管劈刀正中央的小孔,提高金丝末端的温度,金丝融化后形成金丝球(Gold Ball),打开夹持金属丝的夹钳(用于收放金属引线),施加热、压力和超声波振动,当毛细管劈刀接触焊盘时,形成的金丝球会粘合到加热的焊盘上。完成一次球键合后,将毛细管劈刀提升到比预先测量的环路高度略高的位置,并移动到二次键合的焊盘上,则会形成一个引线环(loop)。
二次键合过程:向毛细管劈刀施加热、压力和超声波振动,并将第二次形成的金丝球碾压在PCB/BCD焊盘上,完成针脚式键合(stitch bonding)。针脚式键合后,当引线连续断裂时,进行拉尾线(Tail Bonding),以形成一尾线(wire tail)。之后,收紧毛细管劈刀的夹钳(即夹住引线)、断开金属引线,结束二次金丝球键合。
以上,就是一次完整键合的过程。整个Wireing Bonding就是这样不断重复的过程,直至一颗芯片的所有引线全部完成后进入下一道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