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大钱“宠”大象彩云之南这样守护“象”往的生活→

8月12日是第13个世界大象日,世界大象日于2012年设立,为了呼吁人们关注身处迫切困境的非洲象和亚洲象。总台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我国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今年投入超2亿元。目前,亚洲象国家公园划定范围总面积930.44万亩,包括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三个地市州,我国亚洲象野外种群数量增加到300多头。

“大象医生”守护“象”往的生活

今年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已经出生了至少20只象宝宝。象宝宝和幼年象,任性又贪玩。自从“小孩象”出生的那一刻起,云南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专业团队,就在时刻关注着每一头象宝宝的成长。一旦有突发状况,将第一时间救助。在过去的几年里,这个团队救护、救助野生亚洲象23头。

亚洲象食量惊人,成年象每天要吃两三百斤的食物。因此,象群不断寻找食物,是它们生活的日常。一般来说,象宝宝出生后10分钟就可以行走,1天后就可以出行。但作为新生儿,小象从出生起,注定要经历非常多的磨难。

这头“小孩象”名叫“龙龙”。刚见到保明伟,它就冲上来,要“约场球”玩儿。“龙龙”长着浓密的毛发,特别受人喜爱。但三年前,“龙龙”并没有今天这般活泼。

云南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创新工作室负责人 保明伟:它的脚比较嫩,藤蔓又比较坚硬。当藤蔓勒住它的脚以后,随着时间推移,七月份气温也比较高,慢慢导致它腿部感染。救它的时候才180公斤,到现在已经长到1000公斤,长得非常壮实。

大象真的很聪明,象妈妈把“龙龙”带到有人家的地方,让老百姓发现它,对它进行营救。

这些年,保明伟和同事们不仅运用技术辅助大象繁育了九头小象宝宝,还救治了十头严重受伤的亚洲象。

但不是所有的“小孩象”都像“龙龙”一样温顺。时间再次回到2021年8月,北上南归的“短鼻家族”跨过沅江,但这次回到栖息地的14头大象,并没有包含北上旅行的全部“游客”。

一个月之前,也就是2021年的7月,一头落单的小公象已经在人们的救助之下,先期返回家乡。旅途中,它一度离群超过30天。

这头小公象离群之后,独自生活充满未知。爱好运动更喜欢搞破坏,因此如何帮助它尽快返回栖息地,成为保明伟当时的工作重点。他必须承担起对小公象实施麻醉,再帮助它回家的重任。而实施麻醉的关键,就是靠“吹管”。

小公象当天上午实施了麻醉,下午就返回了版纳。而这场备受社会关注的野象护送得到广泛认可,是国际上首例亚洲象长距离安全并成功转运放归栖息地的典型案例。

无人机记录“大鹰钩鼻家族”边吃边玩

在云南普洱的江城 ,总台央视记者跟随亚洲象监测队寻找大象踪迹,并记录下了大象享受美食的瞬间。

记者远远看到,几头象在埋头吃芒果。这时,普洱市江城县亚洲象监测队队长刁发兴马上通知村组小组长和监测员,并通过手机预警平台和电话,第一时间向周围村民发出预警信息。

总台央视记者 蒋树林:监测员发出预警,村民在接到预警以后有序撤离。经过现场测算,从发出预警到撤离,前后不到10分钟的时间。

村民都撤出来后,象群吃得更嗨了。通过无人机我们发现,这些大胃王一边吃一边玩,还会用鼻子和四肢配合并用,采摘套袋的芒果,甚至还会扯开果实上的套袋。边吃边玩还搞破坏,这一幕幕被无人机记录下来。

监测员说,因为头象鼻子又长又卷,因此大伙儿给这群象取了个名字:大鹰钩鼻家族。

普洱市江城县亚洲象监测队队长 刁发兴:它嘴刁得很,只吃套着袋子的芒果,不套袋子的就不吃,它还会用鼻子把树枝拧断。

玉米芒果一片狼藉 农民损失如何补偿?

“大鹰钩鼻家族”有多能吃,它们从芒果地吃到玉米地,这不免让人担心,被破坏的庄稼地怎么办?为最大程度缓解人象矛盾,当地政府想了很多办法。

这群亚洲象,一路“逛吃逛吃”,上午吃完芒果,下午又大摇大摆,成群结队,往农民玉米地里“挺进”。

记者注意到,象群里的一头象进玉米地之前,还开个小差,独自跑到稻田里,扯了一把秧苗。然后,象群才整整齐齐闯进玉米地,吃完之后还要玩玩泥巴,很多玉米被连根拔起,玉米地一片狼藉。

当地村民:心疼,没办法。政府交了保险,有理赔的,基本上一周左右就到位了。

2011年,西双版纳在全国率先开展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试点,补偿亚洲象等野生动物肇事带来的损失。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是通过公开招投标的形式,由政府出资为西双版纳州内群众购买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补偿由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象矛盾”。

普洱市创造性建立全国首个“人象冲突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截至目前,工作室已为受损群众协调解决“象损”赔付资金1104.21万元,惠及农户4176户。

为减少亚洲象肇事造成的损失,一些村民主动选择种植亚洲象不喜爱的作物,比如茶叶、辣椒等。但是,亚洲象的“食谱”也在随着环境变化不断调整,从以前的100多种扩充到了如今的400多种。因此,政府对农民的保费投入、补偿标准也在不断提高。

2023年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和临沧市投保资金达5915万元,占云南省总投入的63.91%。同时不断加大“大象食堂”建设力度,解决野生亚洲象因食物源短缺进村扰民的问题。

普洱市江城县亚洲象监测队队长 刁发兴:政府特别重视,大象吃了东西,一定要给村民补偿。总体上老百姓还是比较支持我们的工作,自发参加到保护亚洲象的队伍当中。

野象"肇事" 有何补偿措施和机制?

随着野象数量的增加,农作物受损的概率也越来越大。在补偿方面具体有怎样的措施和机制?农作物受到损失后,当地居民能否尽快恢复生产生活?

一张赔付单 一份大象食谱

随着这几年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野象由原来的“怕人”,变成现在的“伴人”活动,它们频繁进入田地和村寨取食,食性发生改变,以前的100多种扩充到了如今的400多种。也就是说,大象吃的农作物越来越多,村民受损的概率越来越大。因此,需要更为精细的保险、补偿标准。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了一张赔付单,这个单子分的非常仔细,从亚洲象损毁的农作物大类上来讲,有稻谷、玉米、橡胶、咖啡、茶叶等。

再细分,比如说橡胶分为五年以上或者五年以下,根据农作物不同的生长年限,相应赔付的标准和金额都是不一样的。西双版纳州农作物、经济作物补偿标准为,稻谷1538元/亩,玉米、荞麦1017元/亩,甘蔗1827元/亩。其他经济作物或果树,根据果树大小、损失程度等计算赔付金额。

两个数据:投保资金9255万元 赔偿限额35680万元

云南在全国率先建立野生动物损害补偿制度,2023年完成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投保资金9255万元,赔偿限额35680万元。目前,这些资金的来源,已经由政府直接补偿向商业保险补偿方式逐步转变。

那么补偿速度和效率如何呢?采访中,很多村民表示挺快,基本一周就可以理赔到位。记者同时了解到,承接保险的各大机构赔付速度从之前的按月赔付提升到按日、按周赔付,让老百姓在遭受到野生动物肇事损失后,尽可能快速恢复生产生活。

为了保护亚洲象,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而产生的损失,绝不会让周边群众和当地村民来买单。通过云南的做法不难发现,通过引入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平衡野生动物保护与野生动物肇事之间的矛盾,体现人与大象,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始料未及的相遇:野生动物进入人类居住区

不光是大象,为了觅食,野生动物经常会从荒野地区进入到人类居住区,制造各种始料未及的“相遇”。

今年1月,一只羚牛在深夜闯入了家住秦岭腹地的宁陕县皇冠镇村民蒲宏孝家院子。透过玻璃窗,蒲宏孝看到一头毛色淡黄、体型壮硕的羚牛正在各个房间门口嗅闻寻找,他关紧门窗,不发出任何声响,直到几十分钟后羚牛离去。

村民 蒲宏孝:从17日以来,它每天晚上都来,天一黑就来,天亮之前就离开了。我从窗户看它,它来了就吃些菜和树叶。

当地保护部门介绍,羚牛下山的事件在村里并不少见,村民们几乎人人都掌握了遭遇羚牛及其他凶猛野生动物的应对策略,“不去惊扰,安全撤离”是一条通用的法则。

在秦岭山区,新场镇同心村由于临近川金丝猴栖息地,村民们经常可以一睹“猴子串门”的新鲜事。

在政府部门的宣传科普下,村民们对于川金丝猴有着自觉的保护意识,从没有人刻意干扰或者伤害金丝猴。

当地还设有野生动物致害赔偿保险业务,村民们即使遭遇野生动物肇事也能够最大限度挽回财产损失。

今年1月,青海省门源县一名住户家里闯入一只大猫。当天夜里,这只猫翻墙入户,潜进鸡舍,一通大快朵颐,连吃带咬,等到户主雷延兰早起发现时,鸡舍中已是一地鸡毛。

三年前,便有这样一只猫潜入雷延兰家中,将鸡舍中圈养的100多只鸡一夜间咬死了大半。经相关专家进行物种辨认后,确认“肇事者”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荒漠猫。

被抓获的荒漠猫,由专业人员对其进行了身体检查,在确认安全后,将其带往远离居民区的山地中进行了放归。村民雷延兰家因荒漠猫吃鸡造成的损失,已由保险进行赔偿。

(总台央视记者 王凯博 蒋树林 侯莉 曹熙 云南台)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隔热门窗品牌

隔热门窗品牌

隔热隔音门窗

上一篇: 花垣县铝合金门窗厂家
下一篇: 花山果海间的太阳广场 即将亮相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