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关键之年。8月19日,《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对外发布。
《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加大金融扶贫支持力度,加强扶贫再贷款使用管理,推动大中型商业银行完善普惠金融事业部体制机制。创新产业扶贫信贷产品和模式,支持贫困地区开发特色农业险种,开展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业务。
金融业正积极响应号召,动用全公司力量投身脱贫攻坚,已成为行业性的共识。然而,金融扶贫如何扶出实效?如何从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如何避免单一化、雷同化的倾向?如何确保让贫困户、贫苦地区在产业发展中受益?对此,南都记者进行了深度调研。
监管部门
推进政策扶贫 强化精准施策
广东扶贫工作开展较早,经过前两轮扶贫“双到”,已没有国家级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但精准脱贫任务十分艰巨,2277个相对贫困村中有93%集中在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超过2/3的贫困人口分散在贫困村外,精准脱贫难度大。
“我们把金融精准扶贫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因地制宜,主动作为,打出一套政策扶贫、资金扶贫、人才扶贫、知识扶贫‘四位一体’金融扶贫组合拳”,广东银监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
脱贫攻坚离不开契合当时当地的精准政策支持,如何差异化扶贫监管政策才能将“精准”二字落到实处?
据悉,今年以来广东银监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辖内银行业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有关工作的通知》《广东银行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细化金融精准扶贫目标任务,明确工作重点,健全工作机制。
其中,通过监管导向对贫困地区加大资源倾斜力度。出台《广东银行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加大粤东西北地区信贷资源倾斜力度。此外,对贫困人群加大扶贫小额信贷投放。全面落实扶贫小额信贷分片包干责任制,督促责任银行与包干责任县(市、区)扶贫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对包干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名单制管理。
制定差异化监管和差异化考核机制,鼓励辖内机构做好扶贫工作。其中,对扶贫类贷款不良率高出全辖各项贷款不良率2个百分点以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该项指标不作为对其当年监管评级的扣分因素;对贫困地区信贷支持力度大、金融服务质量优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监管评级中给予适当加分。
广东银监局辖内的扶贫成绩单十分亮眼:截至2018年6月末,全省(不含深圳,下同)扶贫小额信贷余额6 .35亿元,同比增长2.05倍,受惠贫困户3 .06万户,同比增长2 .59倍,有信贷需求的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覆盖面同比增长11.6个百分点。
银行业
延伸金融服务 助力扶贫攻坚
南都记者从广东农行了解到,该行构建三农金融事业部管理架构,在省分行设立“两部八中心”,履行金融扶贫开发工作的牵头职能。全省16家二级分行设立地市级三农金融分部,67家县域支行成为三农金融事业部的基础经营平台。
不仅如此,广东农行还将“扶贫贷款”和“精准扶贫贷款”专项指标纳入二级分行三农金融分部考核。在近年三农业务专项考核中均设置“产业及项目带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扶贫”等奖项,引导基层行加大信贷扶贫力度。
为了将精准扶贫的“精准”二字落实到位,不少银行已经从以往的输血式扶贫,改为了造血式扶贫,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与资源给贫困地区、贫困户谋生路。
广东中行相关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该行在扶贫工作中特别注意打好开源节流的组合拳:一方面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转移就业、代销农产品以增加其家庭收入,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扩大村集体收入,如为村集体购买小型水电站、推动“一村一品”项目、发展滩涂规划养殖产业等等;另一方面,帮助贫困户解决住房、看病、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以减少家庭的大额开销,为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购买新农合保险和捐资助学等,多渠道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
除了和当地政府部门合作以外,还有银行引入了保险机构为扶贫企业提供风险担保。比如,工行江门分行在江门创新开展“政银保”融资业务,就是由当地市政府及保险公司为扶贫企业提供风险担保,银行在一定额度内为企业提供纯信用贷款,并在利率、贷款规模、审批效率等方面予以一定倾斜。
不只信贷产品创新,金融机构针对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也在不断改进。不少银行通过利用网络技术优势,持续加强电子渠道建设,扩大支付清算网络覆盖面,积极推广网络支付、手机支付等新型支付工具,让更多的贫困人口享受到账户开立、存取款、转账支付、政府各种扶贫资金分配搭载工具等基本金融服务。
扶贫更要扶智,“知识扶贫”也成为了银行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新亮点。知识扶贫是指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优化居民的知识结构,提高居民的知识水平来进行扶贫,其实是一个“造血”的过程。
南都记者就从广东交行了解到,该行持续对贫困户学生进行就学资助,共资助学生100名,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进行资助,共投入资金17万元;此外还持续聘请代课老师3名,投入资金6万元。
除了基础教育,不少银行的知识扶贫还把重点落在了各类技能的培养上。比如,为了提高农民的致富技能,光大银行广州分行扶贫组就在对口帮扶地区多次举办。
保险业
四方面着力 保险机制对接扶贫
在相应扶贫攻坚的号召中,保险机构正在积极探索保险机制与扶贫机制的对接方案。如何做好保险扶贫工作并制定有关政策,以充分发挥保险在风险保障、社会管理、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保险公司各显神通。
首当其冲的是产品领域。保险机构积极开发贫困人口的补充医疗保险产品、小额信贷保证保险产品等。南都记者从泰康保险有关人士获悉,截至2018年8月底,泰康共为井冈山2000多人次贫困人口提供了医疗报销,补偿金额近800万元,井冈山市贫困人口医疗报销比例已达90%,保额达到25万元,单次住院最高赔付比例达到了99 .45%.
在泰康保险看来,这种政府主导、商保承接、合作扶贫的创新精准扶贫方式产生了积极成效,精准识别有困难、有需求的家庭和个人,不仅开拓了保险业精准扶贫的思路,更有效地解决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一沉疴宿疾。
其次,团体中介渠道,明确提出倾斜政府扶贫项目的政策,要求各机构以保本经营的原则,积极参与当地扶贫业务投标工作,开展对贫困人员和特定人群的保险服务工作。对此,幸福人寿的工作较为突出。幸福人寿人士对南都记者表示,幸福人寿要求分公司主动与当地政府进行沟通,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开展扶贫支持工作,参与当地的保险扶贫招标(例如建档贫困人口的保险招标),并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分公司都必须承接一个建档贫困人员的保险项目。
第三则是对特殊客户的服务。珠江人寿对南都记者表示,珠江人寿开展定向扶贫工作。公司捐资50万元,参与建设“惠来县葵潭镇门口葛村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357平米,计划于今年内建成验收。项目完成后将为村民提供日常的文化娱乐场所,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公司志愿者团队也将以此为平台,陆续开展各项送医送药、生态文明、环境卫生、敬老爱老等志愿服务活动。
最后,基金会的设立和营运布局。华夏保险对南都记者表示,华夏公益以“爱老慈幼”为重点,2013年分别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成立两只“华夏慈善基金”,分别用于青少年及老年人公益事业,探索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模式,并完成了具有华夏特色的公益战略布局。
基金业
专业搭桥梁,撬动社会资本共扶贫
自1998年第一家基金公司成立至今,基金业蓬勃发展近二十年,在严格履行管理受托资产职责的同时,基金业也在寻找多种方式履行社会责任。近年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及多家公募机构正在积极参与扶贫工作。
截至2017年底,已有12家公募基金公司设立了专门的扶贫公益基金会,累计捐赠2 .76亿元,并有14家公募基金公司设立了专项基金进行慈善、公益事业的管理和运作,累计捐赠1.35亿元。
近年来基金公司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基金公司并不是简单的发钱给物,而是积极探索“造血”机制,让贫困地区有了持续增收的“路子”。
南都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公募机构的扶贫过程中,积极吸引更多社会资本的参与,采取产业基金等方式,以更市场化的方式授之以渔,提升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能力,尝试从产业端和收入来源上开展扶贫工作。
在中基协代表基金业对口帮扶国家级贫困县———陕西省汾西县的工作中,其在调研后制定了具有鲜明产业特点的扶贫计划,即通过对多个产业项目的推动来完成扶贫工作。
包括南方基金、华夏基金等34家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共同捐赠的汾西县“光伏农场”扶贫项目,目前已建设完成。“光伏农场”项目就是授之以渔的典型代表。汾西县8个乡镇的光伏农场全部完工并实现并网发电,每年产生托底扶贫效益35万元。
编辑:蔡晓丹
审校: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