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收到这样一个投资者留言。问债基还能买吗?担心债基是否会像去年那样突发大跌。
下面,结合投资数据,我来跟大家侧重聊下债基的投资问题。
一、业绩表现尤为出彩
开头先看下债券基金的整体表现。
以中证纯债债券型基金指数为例,根据iFind数据显示,自去年11月突发大跌后,中证纯债债券型基金指数就持续爬坑,近4个月更是持续创新高。
数据来源:iFind;2022年5月5日-2023年7月7日
债券基金的业绩表现也尤为出彩。
根据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7日,在全市场5066只债券型基金产品中,有4928只基金年初至今取得正收益,占比高达97.3%(不同份额分开计算,基金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
具体业绩上,5066只债券型基金平均收益率2.15%。
数据来源:iFind;2023年7月7日
同时,有近3000只债基创下今年以来净值新高。
不难看出,债券基金的表现真是大放异彩!
那么,连续大涨的债基还能继续上涨吗?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弄清债基近期大涨的原因。除了常规利息收益外,大致可以归纳为这3点:
二、债基近期大涨的原因
第一,国内经济复苏较弱,市场预期货币持续宽松,央行也在持续宽松放水。无风险收益率下行,推动债券价格上涨。
这也和“经济走弱买债券”的逻辑一致。
第二,同期股市波动过大,股市赚钱效应差,资金风险偏好降低,涌入债市,推动债券价格上涨。
第三,不管是国有大行还是中小银行,近一年存款利率都在下调。
存款利率连续下调,意味着银行存钱的收益会变少,需要切换新的理财方式。部分资金由此就分流进入债券市场。同时存款利率下调也催化了国债利率整体下行,利好债市。
几方面合力下,推动债市上涨,债基跟着上涨!
举个例子:假如基金早先买的债券,花了100块。随着市场利率走低价格上涨,比如涨到102块,等同于债券基金赚了2%的差价收益。
再加上原有的利息,总收益就比较可观了。
目前,考虑到国内经济复苏进程没那么快,为了经济复苏货币也会持续宽松,即市场进一步降息。而债市、债基和货币宽松、降息是“跷跷板”关系。
因此,后续债基可能还有上涨空间。
三、“我预判了你的预判”
不过,从爬坑、创新高,再到现在,短期债市上涨空间可能不太大,即短期性价比可能不太高了。
为啥这么说?主要基于以下3点:
第一,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正处于阶段性低位。
通常,国债收益率能很大程度上反映货币市场资金的松紧。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例,收益率下跌意味着资金宽松,债券价格随之上涨;反之则相反。
目前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正处于阶段性低位,很接近2020年低点。可能继续下行,但下行空间不大。
数据来源:iFind;截至2023年7月7日
第二,由于债券基金表现不俗,今年引发资金抱团涌入,热度已经较高。
第三,市场资金通常是提前price in的,即“我预判了你的预判”。
简单说就是,你还在追求或害怕的已经被反映了、预判了。
比如普通投资者看到的利空,可能已被市场反映,反而要鼓起勇气买入;普通投资者看到的利好,也可能已被市场反映,追买的性价比不高。
事实上,债基已经连续出现大额赎回现象!
根据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7日,已有近20只纯债基金因大额赎回净值飙升10%以上。
数据来源:iFind;截至2023年7月7日
Ps:巨额赎回所产生的大额赎回费,在第二个交易日计入基金资产,导致基金单位净值大幅上涨。
四、这里才是潜力方向
综合以上数据,跟大家总结下我的观点。
由于国内目前经济低迷,货币政策还会继续保持宽松,甚至降息,债市和债基还有一定上涨空间。
不过,衡量当前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区间、债基热度等市场信号,投资性价比可能不高。
相反,在连续回调之后,A股、港股均有很大估值吸引力!
显然,当下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关注处于洼地,鼓起勇气买入正在“骂声连连”中的主动权益基金。如果觉得A股、港股波动较大,也可以同步配置一些债券基金优化高波动。
当然了,如果不想自己搭配组合的话,也可以关注和配置一些“股债兼备,投资不累”固收+基金(后面我会抽空跟大家侧重写下这个话题,大家拭目以待)。
至于保守型投资者,以及新手、小白等,依然可以重点布局债基。但投资方向上,尽可能以中短债基金为主,对长久期的长期纯债型基金则压低仓位。
都有哪些业绩优秀的中短债基金呢?设置筛选条件如下:
(1)要求基金上半年收益率2%以上;
(2)为了兼顾基金中长期业绩表现,要求基金成立3年以上,且年化收益率在3%以上;
(3)要求基金成立以来,最大回撤在1.50%以下。
(4)剔除规模5亿以下的基金;
(5)要求基金经理管理该基金3年以上。
经过筛选,共得到25只绩优中短债基金。完整的25只绩优中短债基金名单联系获取~
本文系好买研习社原创,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于“好买研习社”。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免责条款:本文内容为基于公开资料研究完成,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审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
边学边赚,就在好买研习社,更多内容,关注我们@好买研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