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回顾货币政策操作和金融市场运行状况的同时,聚焦了国内金融机构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近年来逐渐下降的现象,并指出,“这种下降并不意味着银行体系流动性收紧和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报告还表示,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存在比较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不宜简单将不同时点的超额准备金率进行比较。
近10多年来,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呈现趋势性下降,目前在1.5%左右。报告分析指出,这主要得益于支付体系的现代化、金融市场发展带来的融资便利、银行流动性管理能力的提升等市场因素;同时,央行不断完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为银行管理流动性带来极大便利。
相关市场人士表示,央行此次以专栏的形式对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问题进行论述,显示出了管理层加强对市场预期进行引导的政策意图,即希望市场全面客观看待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下降现象,勿将这种下降片面理解为银行体系流动性收紧和政策取向发生变化,继续向市场传达政策“稳”的基调。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下降
已成趋势
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存放在中央银行、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金,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金融机构保有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占一般存款的比例称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超额存款准备金是基础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机构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其数额和比率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金融机构流动性状况,对金融机构也至关重要。
对于超额存款准备金的重要性,报告在其专栏中详细进行了分析,即“在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要求下,随着存款增加,银行需要把更多的流动性(超额准备金)转缴为法定准备金,若流动性不足则无法再进行资产扩张;从个体看,银行都有资金跨行流动、支付清算的需要,也需要保留必要的流动性。若货币市场扰动因素较多,支付技术发展不足,银行的预防性流动性需求就会更高。”
报告还指出,2017年以来,基础货币总量略有下降,从结构上看,主要与超额存款准备金总量出现一定下降有关。而观察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不仅要看超额准备金的绝对水平,也要看超额准备金率。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总体呈下行态势。2001年,超额准备金率超过7%,之后总体呈下降态势,2003至2008年平均超额准备金率在3.5%左右,之后进一步下行,目前超额准备金率在1.5%左右。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