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大财经媒体都被注册制刷屏了。从2013年明确提出“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开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之下,历经10年时间的反复推敲、完善、试点,这场牵动资本市场全局的改革终于要全面推广落地了。
“被迫相亲”VS“主动交友”
为什么要全面推行注册制呢?
这里咱不聊那些复杂的概念,小诺先给大家打个简单的比方。我们知道,在当代年轻人最害怕的事情里面,“父母安排相亲”常常高居榜首,很多年轻人都特别抗拒这件事,甚至为了逃避相亲宁可不接电话、不回家。但是有趣的是,很多年轻人却不排斥婚恋平台、交友APP,甚至还愿意花钱增加曝光,主动交友、相亲。父母提供的人选,虽然是经过他们背景调查、深入了解后筛选的,但是选择权更多在父母手上,孩子的选择空间比较小,还不好拒绝;而在婚恋平台、交友APP上,适婚年龄的人按要求登记信息、进行注册就行,年轻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因此,同样是相亲,关键就在于是不是“自己选的”。
此前我们施行的核准制就好比父母安排的“相亲”,我们能看到的上市公司,都是经历过监管部门筛选、审核的,虽然层层严格把关,但是筛选之后我们的选择空间相对减少。注册制就好比婚恋平台的模式,有意向的公司满足条件就可以按照要求注册上市,监管部门不再对企业的投资价值作出判断,更多地把选择权交给市场、投资者,上市公司好不好,有没有投资价值,市场来打分。
说到底,注册制改革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是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的结果。
以前,企业想要上市需要经过实质审查,流程比较复杂,上市周期较长,有些“好苗子”有技术、有未来,但是一时半会又达不到标准或者急需资金等不了那么长时间,就只能选择去海外上市,甚至无法成功上市。而在注册制下,审核周期缩短,企业准入范围扩宽,就给了这些企业更多的机会,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变得更强,也能够更好的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了。
上市门槛降低了吗?
不过,最近小诺也看到一些投资者朋友在担心,“以前监管部门还会审核一下,现在不审核了,直接注册就能上市,那不是谁来都行,以后市场风险波动更大了?”
其实不是的。全面注册制改革,并不意味门槛降低。
首先,全面注册制改革不是简单地减少了一个上市环节,注册制下的上市条件更加多元化,从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的改革经验来看,均不再对公司的盈利业绩、资产和股本等财务指标上设立硬性条件,而是更加关注企业的营业收入和持续经营能力;同时,部分板块也允许符合条件的特殊股权结构企业和红筹企业上市。这些举措,增强了资本市场的包容性,扩宽了企业准入,助力直接融资占比的提升。同时,注册制改革将核准制下的实质性门槛尽可能地转化为了信息披露要求,也就是说,“门槛”变得更加常态化、透明化了。并且,审核的手段、内容也更加多元,监管部门会综合运用多种要素检验、现场督导、现场检查、投诉举报核查、监管执法等方式,进一步压实发行人的信息披露责任。
所以,不能将全面注册制改革简单理解为降低上市门槛,而要意识到,咱们正在迎来的,是一场涉及到司法体制、退市机制、做市制度、多层次市场建设等资本市场全要素、全链条的改革。
你准备好了吗?
全面注册制的落地,必然会对整个资本市场的生态都带来非常大的改变,作为见证这一历史进程的投资者,我们也需要做好一定的准备。
首先、价值投资或将成为主流
全面注册制将更好地发挥出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促进上市企业的优胜劣汰格局,上市公司的股价与其内在价值的联系将进一步加强。过往一些炒小、炒差、炒新的行为,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在退市的压力下,泡沫更容易消亡,“一夜暴富”、“鸡犬升天”的神话会越来越少,“打新不败”也将成为历史,大浪淘沙之下留下更多的还是真正优质的企业。这就要求我们投资者要更坚定价值投资理念,不要抱侥幸心理,更多地去做长期投资而不是短期追逐题材、热点、炒概念。
其次、拥抱多元化投资
全面注册制改革不仅涉及沪深交易所主板、新三板基础层和创新层,也涉及已实行注册制的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未来,多层次市场的板块架构和功能可能还会不断完善,不同板块之间可能会更加具有各自的特色。对于投资者来说,在投资时将会拥有更多元化的投资选择,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特征,进行多元化的组合搭配,用资产配置策略来提升自己的投资体验。
同时、对投资者能力要求提高
全面注册制下,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和退市常态化,上市公司之间可能会出现一些“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投资者自身能够具备一定的甄别能力,减少一些短视行为,投资上需要更加谨慎。个人投资面临的选择更多环境更加复杂,不过投资者可以借助基金公司等专业机构的力量来进行投资。从整体上来说,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可能会慢慢向机构化、专业化的趋势转变。
参考资料:
1、全面注册制研究系列(一):蓝图初探,李求索、魏冬、王汉锋,中金点睛,2022-01-24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投资于本公司的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托管协议》、《招募说明书》、《风险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文件及相关公告,如实填写或更新个人信息并核对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与自己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产品。投资者需要了解基金投资存在可能导致本金亏损的情形。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代表本基金业绩表现。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担。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