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点在研究基金经理过程中发现的趣闻。
一位基金经理的投研框架、能力圈范围和他所受教育背景、研究经历,甚至个人性格都息息相关,所以我平时会有意无意地“八卦”基金经理们的人生发展历程。毕竟八卦之心人人有之,况且谁不想八卦下这些收入又高智商又高的人呢?
基金经理里最不缺的就是学霸,也不缺高考状元。广发基金的林英睿,是2004年云南省高考状元,成绩好还长得又帅,小时候代言过诺亚舟学习机…
但比林英睿更传奇的是长信基金的许望伟,他是上2003年上海市的文科高考状元。
让人想不到的是在12岁的时候主演了一部电影叫《下辈子还做母子》,差点就走上了演艺道路,该片在豆瓣的评分有7.5分。
图片来源:长信基金
果然优秀的人做什么都厉害。就像钟南山和袁隆平两位老先生年轻时候还拿过体育竞赛冠军。
如果你是一名公务员,会贸然放弃这个铁饭碗么?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但是有名基金经理,就是放弃了这个铁饭碗,走上了金融的道路。
2008年,已经在证券市场摸爬滚打七年之久、并且几乎完美避开熊市大跌的牛春宝果断放弃了在当时看来的“铁饭碗”——离开公务员队伍,加入东北证券。在东北证券工作的7年间,牛春宝继续夜以继日研究股票,不断思考和完善价值分析体系。
2015年3月,牛春宝谢绝券商领导让其管理资管产品的美意,离职创办上海万霁资产,开启私募传奇之路。
昔日朋友问及“管理资管产品不也是挺好,为什么要创立私募”等问题时,牛春宝表示,再次离职有两个原因:一是年龄不饶人,年过不惑的他担心再过几年将失去创业的勇气;二是经历三次转型,确信自己有能力把控风险。
除了猎奇这些经历亮眼的基金经理,更能让我感受到被打了鸡血的是那些“爱折腾”型的基金经理,他们的学业和职业生涯,充分体现出了个人的选择和努力!
比如:国海富兰克林基金的赵晓东,初始学历并不是很好,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淄博矿业集团当项目经理…
华安基金的胡宜斌,第一份工作是在同花顺当产品经理…
华商基金的周海栋,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药物研究所当研究员,第二份工作是在一个数码科技公司,同样是担任项目经理…
这几位基金经理毕业时的第一份工作可能跟我们普通人差不多,但他们一路“折腾”,跨行到了金融业,并成长为小有名气的基金经理。
还有一位经历差不多的是博时基金的医药基金经理葛晨。本科入学的时候,葛晨读的是南京大学新闻系,但是由于对生物学特别喜欢,激发了体内的洪荒之力,花了1年时间从文科专业转向理科专业。研究生继续在本学院读的动物行为学。据葛晨自己说,这个专业不是在传统意义的实验室待着,需要在盐城滩涂的保护区获取数据,每天都在保护区看鸟…ORZ
在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葛晨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样的工作,在咨询了许多师兄、师姐的建议后,综合各方面考虑,最后选择进入了资产管理行业。
我真的特别佩服以上这些基金经理,他们有能把一切推倒、重头再来的勇气和执行力
。大多数人的一辈子可能都是路径依赖,缺乏主动改变自己人生航向的魄力。
如果你最近处于一个人生的瓶颈期,对现状不太满意,但又很不想躺平...看看这些优秀的基金经理,给自己打点鸡血,希望能激励自己再折腾折腾吧!
毕竟,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更传奇,在不同的领域都能取得建树呢?
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