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才入伏,36~37度的闷热高温却已经快一个星期了。大前年立秋后热得难过,经朋友提醒才知道有个公秋与母秋:立秋当天是农历的单日为“公秋”、双日为“母秋”;有的地方是按照早晚来区分,早上立秋或者在上午时段立秋的,就被称为公秋,而下午或者晚上立秋,则是被认定为母秋;有的地方则按照立秋之日的农历月份区分,农历6月份立秋就是公秋,7月份是母秋。还有什么"公秋扇子丢、母秋热死牛"的等谚语,说的是母秋要比公秋热得多。前几天上午在余干县城东山岭风景区与同龄人聊及“入伏”“出伏”与“三伏天”的天数,只记得三伏天的天数,有30和40天两种,具体也说不出为什么,回来网上查查看,不查不知道,原来三伏天也分“公伏”和“母伏”!
古人认为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传统文化中,阳为男,阴为女。如果初伏当日的农历为单数,则为公伏,如果是双数则为“母伏”,而今年的初伏当日是农历五月二十四,所以今年的伏天就是“母伏”。俗话说“公伏火,母伏凉”“公伏热,母伏闷”,说是公伏相对热些,而母伏则要凉快些,但公伏的三伏天天气以干热为主,而母伏的三伏天,在南方则雨水频繁,再加上高温,“上蒸下煮”的闷热感觉也会特别的难受,不会比公伏好过。
今年的三伏天又是个40天的三伏,中伏又是20天,叫“闰伏”,凡此年份,通常也是一个热年份。资料表明从2015年以来,今年是连续第9个40天的三伏天年份。什么年份会出现40天的三伏天?即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20天。
俗语说:“夏至三庚便数伏”,根据干支“纪日”的排列顺序,从夏至当日开始算起,第3个庚日便是初伏的第1天,第4个庚日是中伏的第1天,立秋后第1个庚日则是末伏的第1天。从夏至到立秋共45天或46天,如果夏至后第1个庚日在夏至后的5天之内,则夏至到立秋之前就有5个庚日,那么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即末伏的第1天到夏至后的第4个庚日即中伏的第1天就隔了20天,即中伏长达20天。碰巧的是今年夏至日即公历6月21日当天就庚日(庚戌日),在5天之内,当然就是“闰伏”了。
如果夏至后第1个庚日在夏至后的5天之外,则夏至到立秋之前就只有4个庚日,那么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即末伏的第1天到夏至后的第4个庚日即中伏的第1天只有10天,即中伏与初伏、末伏一样也是10天,三伏天就只有30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