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内容付费创造出很多“奇迹”,得到APP李翔商业内参几天卖出两千万,奇葩天团“好好说话”在喜马拉雅FM一天卖出500万,据说把创作团队自己都吓了一跳。分答、知乎Live、值乎、微博问答、一块听听.......这些平台都创造出了不俗的内容收入。
习惯了免费的国内用户,这一年开始爆发性地愿意为有兴趣或者有用的内容付费,使2016被冠以“内容付费元年”的名头。
随着微信今年2月对付费订阅功能的消息放出,更是把内容付费利好推向一个新高潮。据闻不少自媒体已经开始默默筹备内容,蓄势在微信上再收割一轮。
当下的确是迎来了好内容的黄金时代。
那么,营销前沿的广告、公关等营销代理公司,又应该怎样玩内容付费呢?
先看看内容付费的实质。
内容付费:没那么简单
为好内容付费,不是刚出现的新事物。实际上我们从来都有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古代的好文章能卖到“洛阳纸贵”,《哈利波特》能卖到全世界,网文造就超级富豪唐家三少.....
不同的是移动支付手段的成熟,让内容付费也走向移动化、碎片化、便捷化,才呈现出我们去年观察到的爆发式增长。只是那些平时无法花几个小时去读一本书的人,有机会在线花15分钟看一篇文章,一个小时听一堂讲座。
能生产出用户买单的内容,却没那么简单。
首先内容需要有质量,并且能持续保持出品水准稳定,否则用户上当只会上一次。相信即使是“得到”上卖到几千万的作者,也不敢拍胸口保证明年的用户续订。尤其对个人作者而言,一个人的精力和视野毕竟有限,总有无以为继的一天。
能卖出去,卖得好,就更是一个复杂的运营问题。影响内容销售大概有创作者品牌、内容角度、标题这三个因素。
创作者的品牌力起到的作用几乎是决定性的,得到上的作者,用罗胖的话来说“都是顶尖”,喜马拉雅“好好说话”是大红大紫的《奇葩说》团队,知乎live,一块听听课程卖得最好的是罗永浩、李笑来等人。如果真是一个有一技之长的素人,也很难说服用户掏钱。
说白了还是“粉丝经济”、“名人经济”。平台是公开的,普通人有了同样内容创业的机会,但做内容的不少,成功的还是具备固有优势的人。
赚客户的钱,而不是用户
代理公司为客户做的营销推广项目,通常要么得实现尽可能的曝光,要么找到目标人群尽可能去得到转化等效果。
客户要的也不是开发一套内容来替他们赚钱。制造一些精品内容,以内容作为流量入口,为客户实现营销目的,才是内容的价值。
可以通过定位目标用户,通过具体内容的诉求选择,找到并触达他们,但内容付费为我们提供了更精准的找到目标人群的手段。用户线上付费消费内容的习惯虽已初步养成,但人通常对自己花出去的钱都会比较在意,因此,哪怕内容只收费五块十块,都会是一个很有效的筛选门槛。
找名人明星,依靠IP,制作去品牌化的精品内容,哪怕只是20分钟的短剧,或是半个小时的讲座,通过对付费金额的设置,引流真正的目标用户,沉淀到社群,或者用技术和数据手段直接获取用户画像。或许能为越来越走向“套路化”的代理公司提供一种新的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