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加快建设开放智慧绿色文明幸福新河津华夏铝多少点盈利

新型煤焦钢化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山西阳光焦化集团。

新型铝镁合金及铝深加工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中铝山西新材料有限公司。

走“专、精、特”发展道路,打造中西部精品钢园区——山西宏达钢铁集团。

环保执法人员用无人机对王家岭矿区进行环保监测。

拓展蓝绿空间。图为正在建设的龙脊园项目。

薛仁贵寒窑景区荒沟绿化项目。

赵家庄乡万亩荒沟绿化项目。

河津市

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西北角、黄汾两河交汇处,国土面积593平方公里,下辖5乡2镇2个街道办事处143个行政村,总人口40.8万,耕地35万亩。共有基层党组织683个,党员14887名。河津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大禹治水”“鱼跃龙门”等传说发生在这里,春秋时晋国正卿郤缺、孔子高足卜子夏、史圣司马迁、隋代大儒王通、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唐朝大将薛仁贵等历史名人都出自河津。河津区位优越,地处晋陕峡谷南端,209国道、吉运高速、蒙(西)华(中)铁路纵贯南北,108国道、侯西铁路、侯禹高速横穿东西,“三纵三横”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河津经济以工业为主,一二三产比重为3.6:62.9:33.5,经过多年发展,基本形成煤电铝材、煤焦化钢两大主导产业集群,主要产品产能为:原煤150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185万千瓦、氧化铝250万吨、电解铝42万吨、铝深加工40万吨、焦炭1000万吨、各类化产100万吨、钢铁340万吨、水泥300万吨,是全省六大千万吨级焦化基地之一。

近年来,河津市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省委和运城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党建统领、五转一新”总体思路,以“走进新时代、建设大运城,勠力促转型、打造副中心”为总抓手,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文化兴市”三大战略,不断巩固和拓展河津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倾力打造“两河强市、中原名城、华夏铝都、开放高地”,加快建设开放智慧绿色文明幸福新河津。

2018年全年

河津市各项经济再创历史峰值

●地区生产总值237.1亿元,同比增长7.4%

●财政总收入42.6亿元,同比增长37.1%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7亿元,同比增长33.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3.8亿元,同比增长8.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1亿元,同比增长8.3%

●固定资产投资51.1亿元,同比增长3.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34元,同比增长6.7%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7元,同比增长8.8%

三大产业集群

推进高质量发展

河津市按照“一纲二化三集四为”的工业发展思路,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在去年实施总投资150亿元的80个重点项目基础上,今年将继续实施总投资158亿元的60项重点项目,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三大产业集群,强力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打造——

新型煤焦钢化产业集群

以阳光为龙头,重点实施安仑19万吨炭黑及尾气发电、阳光焦化脱硫废液深度处理、曙光焦化焦炉环保改造等项目,推进萘系列、苯系列、酚系列、蒽系列等煤化工产业精细化发展。以打造中西部精品钢园区为目标,实施宏达130万吨球团生产、100万吨棒材技改等项目,引导钢铁企业走“专、精、特”发展道路。推动煤焦钢化产业上下游联合重组,加快焦化产业整合入园,实施龙门180万吨、阳光150万吨等重点焦化升级改造项目,全力推动煤焦钢化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打造——

新型铝镁合金及铝深加工产业集群

以中铝新材料为龙头,以集群化、链条化、循环化为路径,实施中铝新材料氧化铝全流程优化改造、炬华科技万吨铝基新材料、昌晟科技氢氧化铝微粉等项目,支持中铝新材料、鑫银河铝业等电解铝深加工企业,向航天航空、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等领域延伸,支持远东特铝、腾茂科技等氧化铝深加工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链向纵深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

打造——

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集群

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抓好振达30万吨无缝钢管、三联顺驰高性能发动机缸体缸盖等项目,推动装备制造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发展。发展新能源产业,实施潞安毓华50兆瓦风力发电、宏达10万千瓦超高压发电等项目。发展灰陶琉璃产业,加快企业整合入园,改造提升现有工艺,推进集群化发展。发展建筑产业,引导建筑企业晋升资质,拓展市场,在全国叫响“鲁班之乡”品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大捷国贸、海圣物流和11个铁路发运站为基础,依托阳光日照港物流平台,打造立足黄汾、辐射关中的物流集散地。

四篇文章

打好“生态立市”牌

河津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全力做好产业、山水、城市、乡村四篇文章,开展“五城同创”,打好“十大战役”,坚定不移走出一条具有河津特色的生态立市之路。

做好“产业”文章

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针对二产偏重的发展实际,加快传统产业提升改造,投资30亿元,完成30家重点企业特别排放限值改造、26家企业煤场料场全密闭、13家企业污水深度处理、12家企业VOC治理,先后取缔“散乱污”企业285家,停产整顿648家。持续加大焦化、钢铁、电力等行业提标改造力度,培育壮大新动能,积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打造中国北方资源型城市新动能经济实验区。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煤炭消费比重,推进焦化企业整合入园进区。

做好“山水”文章

倾力修复史上最美古耿龙门

狠抓生态修复,做好荒山秃岭、采煤沉陷区、渣山、荒沟的生态治理,破解治污难题,严格保护水源地,消除黑臭水体,推进全域绿化,对企业、通道、村庄、四荒四边等,开展大规模绿化行动。全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178天,主要污染物SO2浓度每立方米35微克,同比下降20.45%,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持续稳定,地表水水质基本稳定。

做好“城市”文章

奋力开启生态新城千年之变

拓展蓝绿空间,统筹做好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两篇文章,坚持“双修双提”,编制完成《美丽新河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河津市城乡总体规划》,集中43亿元财力,掀起了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征收拆迁各类老旧建筑物10万余平方米,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城市公厕、停车场和小游园,全省最大的黄河文化主题雕塑“黄河梦”亮相河津。全面加快智慧城市体系建设,数字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有序推进,真正实现产业与城市、生态与城市、文化与城市深度融合的城市发展新格局。控制取暖燃煤、道路和工地扬尘、汽车尾气三大城市污染,全力推进“五城同创”。

做好“乡村”文章

竭力留住鸟语花香田园乡愁

编制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和6个专项规划,开展72家规模企业“一企帮一村”活动,115个村集体经济突破5万元,走出了一条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新路子。深入开展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建设“四好农村路”40公里,天然气入户2043户,改厕1400户,全力打造美丽乡村,推进54个村污水治理等重点任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农业固废乱堆乱放,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能力,建立完善成效机制,深化“七道七治”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引导广大村民自觉爱护家园、自发保护生态的良好习惯。

三个保卫战

建设美丽新河津

河津市率先出台了《河津市生态环境治理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河津市生态环境十大攻坚行动计划》,深入开展环保综合整治攻坚行动,先后取缔“散乱污”企业285家,停产整治648家,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环境获得感不断增强。

坚决打赢 蓝天保卫战

先后投入资金30亿元,举全市之力,大力实施工业企业煤场、堆场、料场全封闭治理工程;扎实推进焦化、钢铁、洗煤等重点行业综合治理,确保按照省市确定的期限,实现特别排放限值排放。焦化行业提标方面,全市11家焦化企业实现二氧化硫达标排放,完成VOC治理,5家企业完成脱硝工程,6家企业加紧进行;电力行业提标方面,5家企业自备电厂脱硫脱硝改造已全面完成,实现超低排放;高钙灰行业提标方面,21家高钙灰企业通过验收;石料厂提标方面,12家石料厂通过验收;洗煤行业治理方面,32家洗煤企业按照行业标准,完成整改。

着力打好 碧水保卫战

严格落实“河长制”,对沿黄河、汾河、遮马峪、太涧、天涧的排污口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对河道管理范围内“三乱”进行集中整治。加快沿汾生活污水治理,投资1000万元建成百底、黄村、樊家峪3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投资6000万元,启动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及中水利用工程,确保入汾水质稳定达标。投资2.2亿元,启动54个农村生活污水综合利用项目,投资10亿元,启动汾河水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改善城市南部生态环境。

深入推进 净土保卫战

以推行土壤环境保护责任制为抓手,以农用地和企业用地为重点,配合国家、省、市完成了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严厉打击违法占地和浪费土地资源行为,还老百姓蓝天白云、青山净土。与此同时,着力解决PM10问题,制定出台《河津市环保精细化管理方案》,加大道路扬尘治理,硬化平交路口90余处,整平国道、市道、乡道600公里,15个重点区域(路段)面源污染治理全部落实到人,13台保洁车辆全天候上路清扫保洁。

“五个三”

开创国土绿化“河津模式”

河津市以开展“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为契机,全面打响“生态立市”全域造林绿化战,探索出“政府主导、政企联动、多元投资、专业管护、群众受益”的国土绿化机制。目前,全市完成造林绿化2.5万亩,超出任务25%。

政府主导 三级干部总动员

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聘请省林业厅规划设计院、苗夫集团对全域绿化进行整体规划,开年密集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国土绿化动员大会、国土绿化再动员3个大会,制定出台《河津市打好国土绿化硬仗行动方案》,在企业、村庄、荒沟等12个方面摆开战场,形成了县级干部包联、部门齐抓共管、乡村一线推进的三级干部齐上阵工作格局。

政企联动 三个优势激活力

一是发挥企业主体优势。根据“谁污染、谁投资、谁绿化、谁管护”的原则,把企业绿化作为今年国土绿化的重中之重,按照“内提绿地盖度,外建环厂林带”的总体要求,厂区内部绿化率达到25%以上,外围绿化营造宽度不低于30米的环厂防护林带。二是发挥乡镇统筹优势。创造性地提出“异地置换”的思路,全面统计境内“四荒”面积,各乡镇统筹协调地块,统一分配给辖区企业,平原按1:1面积进行置换,荒沟荒坡按1:3面积进行置换,累计为168家企业置换造林地1.2万亩,有效解决了企业绿化用地不足的问题。三是发挥部门技术优势。林业部门提前介入,对树种搭配、苗木规格、栽植管理等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因地制宜,宜乔则乔,宜灌则灌。

多元投资 三大效应初显现

168家企业共投入栽植管护资金1亿元,财政投入引导资金1亿元,重点实施环城绿化、薛仁贵寒窑景区绿化、吕梁山生态修复等工程,吸引和撬动专业合作社和造林大户资金4000万元,显现了三大效应:一是搭建了企业承担责任、回报社会的平台;二是有效解决了国土绿化的资金难题;三是营造了全民参与造林绿化的良好氛围。

专业管护 三种模式促发展

按照“一乡一政策、一企一模式”要求,各乡镇(街道)因地制宜,探索出3种造林管护模式:一是企业聘请专业队伍自行栽植管护;二是企业出资,乡镇统一组织专业合作社栽植管护;三是乡镇协调土地,企业负责栽植,由村后期管护。通过3种模式,既保证了树有人管、地有人看,又提高了造林绿化的标准和质量。

群众受益 三条途径增收入

在国土绿化工作中,群众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一是土地收益,企业周边30米土地由企业出资栽植防护林,租期至少10年,亩租金一般为500-1000元,确保与群众种植粮食作物收入持平甚至略高;二是林木收益,除乡村和校园等绿化外,全市栽植树种多为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按目前的市场行情,经济林3年以后亩收入将达到1500元左右,速生丰产林年均亩收入更是高达3000元左右;三是劳务收益,企业在绿化过程中,优先聘用租地群众参与栽植管护,有了收益后归还给群众经营管理。目前,全市共有5万亩经济林,年增加农民人均收入1000元以上,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本、活树变活钱、叶子变票子、青山变金山”。

运城市生态环境局河津分局河津市新闻中心供稿

上海影像测量仪质量好

上海三维影像测量

上海三维影像测量

自动测量仪公司

上一篇: 【推荐】加快实施文化战略助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睢才基金
下一篇: 【推荐】加快打造种业振兴骨干力量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