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医健IPO解码|基因治疗时代加速到来,和元生物能否冲破行业壁垒持续领跑?-香港儿童医健基金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实习生郭之睿 上海报道

近年来,细胞和基因治疗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市场中的热门赛道,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

3月11日,国内基因治疗生物科技公司和元生物开启网上申购,冲刺科创板基因治疗CDMO第一股。此次,和元生物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为1亿股,发行后公司总共股本约为4.93亿股。发行价格为13.23元/股,申购代码为787238。

据公开资料显示,和元生物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聚焦基因治疗领域的生物科技公司,为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提供基因治疗载体研制、基因功能研究、药物靶点及药效研究等CRO服务,为基因药物的研发提供工艺开发及测试、IND-CMC药学研究、临床样品GMP生产等CDMO服务,而面向基因治疗初创公司的CDMO业务是其发展的主线。

作为基因治疗领域的龙头企业,近两年,和元生物的业绩得到了快速的增长。据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间,和元生物基因治疗CDMO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9.79%、39.51%和71.47%,呈加快增长趋势。2022年2月7月,和元生物更新了科创板IPO招股书后的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和元生物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43亿元、2.55亿元,增幅为78.57%,净利润分别为2667万元、4099万元,增幅为53.69%。而在近日,和元生物2022-03-03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1-3月归属净利润盈利1200万元至15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17.79%至47.24%。

图片来源:和元生物招股书

和元生物业绩的快速增长也是得益于近两年整个基因治疗CDMO产业的急剧增长。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2015年以来,全球基因治疗行业开始高速发展。从2016年到2020年,市场规模从5040万美元增长到20.8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全球基因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近305.4亿美元。

站在基因治疗产业风口,光大证券分析认为,随着CDMO公司对工艺的不断优化,细胞基因治疗(CGT)成本会快速下降,提高CGT药物可及性,进一步快速推动CGT药物渗透率,有利于CGT CDMO的快速发展。如此,看好在质粒、病毒、细胞生产上具有独特技术平台的公司,而和元生物也是可关注的重点企业之一。

基因治疗领域迎高速发展

基因治疗是继小分子、大分子靶向疗法之后的新一代精准疗法,为肿瘤、罕见病、慢病及其他难治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理念和手段,具备一般药物可能无法企及的长期性、治愈性疗效。也是在巨大的市场潜力之下,基因治疗药物全球商业化进程持续加快。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分析指出,按基因治疗试验所处临床阶段,全球约39%临床试验处于临床I期,28%处于临床I-II期,25%处于临床II-III期,6%处于临床III期。如此,据FDA在2019年的声明,预计到2025年,FDA每年将会批准10-20个基因治疗产品。总体上,基因治疗产业发展前景将长期向好。

在国内,基因治疗领域也备受关注。随着国家和各省市高度重视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在“十三五”“十四五”的规划下出台了系列产业政策,对基因治疗及其CRO/CDMO行业进行支持,以CDMO为核心的基因治疗服务快速兴起,产业投融资不断增加,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根据CDE数据,国内在研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中,约52%处于临床I期,36%处于临床II期13%处于临床III期。截至2020年12月,国内在CDE注册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中,针对肿瘤约占75%,针对感染性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各约占13%和11%。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基于此,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分析认为,我国在基因治疗领域虽起步稍晚,但已迅速发展为全球最主要的基因药物研发市场之一,累计临床试验数量仅次于美国,居于全球第2位。进入临床的基因药物所处阶段以临床I期居多,临床II期及之后相对较少。预计未来随着临床试验阶段的基因治疗管线持续增多,临床阶段结构整体向前推进,国内基因治疗CDMO服务的市场需求将长期增长。

也是想搭载基因治疗发展的快车,和元生物在这几年加快了IPO步伐。据启信宝数据显示,自2013年成立以来,和元生物累计完成了近10次融资,包括张江科投、腾讯投资、正心谷资本、倚锋资本、晨兴创投等知名机构。在2020年一年内,完成了4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7亿元;在2020年12月初的C+轮融资即将上市前的最后一次融资时,和元生物获得了腾讯投资亿元级的独家投资。

和元生物之所以受到多家资本机构青睐,也被业内人士认为与其拥有的主营产品与核心技术不无关系。据招股书显示,和元生物拥有包括分子生物学平台、实验级病毒载体包装平台、细胞功能研究平台、SPF级动物实验平台、临床级基因治疗载体和细胞治疗工艺开发平台、质控技术研究平台在内的全面的技术平台,为从事多元化的CRO、CDMO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研发支撑。

招股书也显示,和元生物的主要业务CDMO即服务于细胞和基因治疗药企,具体包括为新药研发提供工艺开发、放大及验证、IND申报、临床I-III期及商业化生产服务。在核心技术与同行竞品比较上,和元生物的核心技术在主要指标上整体与无锡生基医药持平,领先于金斯瑞生物科技、博腾生物等其他国内优秀的同行业公司。部分指标上和项目执行经验方面已达到或较为接近Lonza、Oxford BioMedica、Catalent等国际领先基因治疗CDMO公司。

光大证券指出,和元生物是相对年轻且专长于病毒CDMO公司,海外可比公司为Oxford BioMedic,后者是全球病毒载体CDMO先驱,擅长慢病毒与腺相关病毒载体生产。和元生物也具备质粒、病毒、细胞的全方位生产,但其特色是具有多种病毒载体的CRO工艺开发与放大生产的能力和经验,其中溶瘤病毒的开发与生产是公司一大亮点,处于业内顶尖技术之列。

基因治疗领域尚存壁垒待突破

但是,对于和元生物而言,也并非意味着前路一片平坦。

海通证券分析认为,基因治疗CDMO依赖于下游基因治疗行业的发展,而基因治疗行业存在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治疗方式,目前仅十余款CAR-T产品、腺相关病毒产品在美国和欧洲获批上市,药物审查和持续监管经验有限。同时,溶瘤病毒和AAV技术工艺难度更高,安全性及药效的临床研究尚需更多积累,特别是AAV的安全性问题受到FDA的持续关注。

此外,技术路径包括基因治疗CDMO技术路径,以及下游的基因治疗新药研发技术路径的不确定性,可能也会造成基因治疗行业发展不及预期,并为公司CDMO业务经营带来一定风险。

关于基因治疗领域存在的相关壁垒,在华兴资本医疗与生命科技领袖峰会,克睿基因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刘孟元指出,基因治疗有三方面关键问题存在:一是载体递送工具,二是目的基因,三是临床方面。具体而言:

首先,病毒载体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不管是AAV病毒还是其他的慢病毒,生产费用是很高的。有些原辅料在质量标准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生产工艺方面还有一些不太完善的环节,大规模商业化发展是大家接下来要攻克的一个问题。

其次,基因编辑方面,不仅要求靶点的特异性,还要求对基因编辑的精确度。要做一个基因编辑,要避免脱靶效应,需要关注到临床安全或者治疗效果的问题。这就需求我们有一个特异精准的基因编辑工具,在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很受青睐,创新技术不断涌现,我国在这方面也发展很快。

此外,临床上的差别,目前基因治疗无论是在研或是批准的项目,大部分还属于罕见病领域,一方面我国对罕见病的社会广泛认知度有待提高,资金支持度也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是新药研发,基金会对临床试验开展的支持,美国FDA对罕见病的创新药研究有一些激励办法,包括新药优先审评等机会。

美国IUPUI大学终身教授&鼐济医药创始人肖卫东认为,基因技术最主要的瓶颈还是载体。在基因治疗中,安全、有效地把有治疗作用基因递送到病人身体里面去实际上还是受限于载体。我们发现一个有功能基因使用的条件。“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载体,才能使用象八因子、九因子这样有治疗作用功能的基因。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未来应该花更多的精力来发展更好的载体,无论是AAV还是LNP,这些载体的发展都将是突破新技术药物的瓶颈的关键。”肖卫东说。

眼下,在上市的CDMO公司中,和元生物仍处于“早期阶段”。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数据显示,2020年,行业龙头Catalent,全球市占率28.6%,营收达4.92亿美元。相比之下,和元生物CDMO业务营业收入1.02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7.65%,体量偏小。与此同时,一些头部CDMO企业也开始布局基因治疗领域。

例如,药明康德近年来通过收购OXGENE、新建海外基地等涉足基因治疗领域,目前在美国已有较大规模基因治疗CDMO业务;去年11月,博腾股份在苏州投产“基因与细胞治疗CDMO”平台,将其CDMO由小分子覆盖到基因治疗领域。

基因治疗作为有望一次性治愈疾病的新兴疗法受到全球关注,大药企争相布局,基因编辑类、递送类新颖平台公司涌现。但是,在市占率偏小、面临头部企业入局竞争的情况下,和元生物在基因治疗领域未来能走到什么程度?值得关注!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OGP影像测量仪

OGP光学影像测量机

三次元影像仪

上一篇: 【推荐】医保,又有新变化!-南京市男性退休医疗保险要交足多少年
下一篇: 【推荐】医养结合,托起幸福“夕阳红”!-陈香梅公益基金会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